孙亮-简介三国孙亮废帝,
孙亮,
孙权幼子,243年生,250年立为太子,252年即位时才10岁,16岁时,在位7年。为臣下孙琳废黜。自杀身亡终年18岁。葬于定陵(今安徽省当涂县内)。
东吴嘉平二年,
孙权废太子
孙和立幼子
孙亮为太子。嘉平四年,
孙权去世,太子
孙亮即位,大将军
诸葛恪受遗诏辅政。
孙亮即位不久,与当时的宗室武卫将军
孙峻合谋杀掉了辅政大臣
诸葛恪,改由
孙峻及其弟弟孙琳辅政。然而,
孙峻孙琳都骄横跋扈,甘露三年,因东吴接应曹魏
叛将诸葛诞失败,孙琳归罪于
孙亮。甘露三年,孙琳逼
孙亮退位,改为会稽王。
[1]孙亮-人物生平继位孙亮是吴大帝
孙权最小的儿子,所以最初他不是太子。然而,他的长兄
孙登早年已经去世,而另一位兄长
孙和则因被陷害而被废去太子之位,于是
孙权便立
孙亮为太子。
孙权于公元252年4月病死,他于同月在
诸葛恪等扶持下继位,改年号为“建兴”。
孙权于252年去世,
孙亮继位,时年八岁。
[2]孙亮-在位期间早年大事孙亮即位时,由
诸葛恪、
滕胤、
吕岱等人辅政。
诸葛恪在
孙亮继位后便出兵北伐,进攻魏国,但最后因瘟疫而失败。
253年,吴国宗室
孙峻发动政变,杀死
诸葛恪。
孙峻出任丞相。
孙峻与
孙綝专政
孙峻的政权并不稳定。在他杀
诸葛恪后,有多人想暗杀
孙峻,但最后均事败被迫令自杀或处死。
255年,
孙峻带兵与魏国于淮河一带交战获胜,魏将
文钦投降。次年,
孙峻派遣
吕据等将领进攻魏国,但
孙峻在战争期间病逝,由从弟
孙綝接掌权力。
吕岱亦于是年去世。
孙綝的继任引发了另一次政变。
吕据、
文钦等人要求封
滕胤为丞相。
孙綝没有理会他们的诉求,反而杀死
滕胤和
吕据。另一位将领
王惇密谋杀死
孙綝,亦事败被杀。
废黜《三国志》裴松之注257年,
孙亮亲政,但施政常被
孙綝掣肘。
孙亮认为
孙綝造成了很大的祸害,于是推行多项措施(如训练少年军)以准备推翻他。
同年,魏国的
诸葛诞在寿春发动叛乱,把儿子
诸葛靓送到吴国做人质。
孙綝派兵协助
诸葛诞但最终失败。一些参战的将领因为怕被
孙綝杀死而投降了魏国。
258年,
孙綝发现
孙亮想杀死自己,于是废
孙亮为会稽王,改立
孙休为帝。和
孙亮一起策划政变的大臣都被
孙綝杀死。
后妃:
全惠解,
全尚的女儿,253年立为皇后。
孙亮-文献记载孙亮字子明,权少子也。权春秋高,而亮最少,故尤留意。姊全公主尝谮太子和子母,心不自安,因倚权意,欲豫自结,数称述
全尚女,劝为亮纳。赤乌十三年,和废,权遂立亮为太子,以全氏为妃。
太元元年夏,亮母潘氏立为皇后。冬,权寝疾,征大将军
诸葛恪为太子太傅,会稽太守
滕胤为太常,并受诏辅太子。明年四月,权薨,太子即尊号,大赦,改元。是岁,于魏嘉平四年也。
闰月,以恪为帝太傅,胤为卫将军领尚书事,上大将军
吕岱为大司马,诸文武在位皆进爵班赏,宂官加等。冬十月,太傅恪率军遏巢湖,城东兴,使将军
全端守西城,都尉
留略守东城。十二月朔丙申,大风雷电,魏使将军
诸葛诞、
胡遵等步骑七万围东兴,将军
王昶攻南郡,
毌丘俭向武昌。甲寅,恪以大兵赴敌。戊午,兵及东兴,交战,大破魏军,杀将军韩综、桓嘉等。是月,雷雨,天灾武昌端门;改作端门,又灾内殿。
二年春正月丙寅,立皇后全氏,大赦。庚午,
王昶等皆退。二月,军还自东兴,大行封赏。三月,恪率军伐魏。夏四月,围新城,大疫,兵卒死者大半。秋八月,恪引军还。冬十月,大飨。武卫将军
孙峻伏兵杀恪于殿堂。大赦。以峻为丞相,封富春侯。十一月,有大鸟五见于春申,五凤元年夏,大水。秋,吴侯英谋杀峻,觉,英自杀。冬十一月,星茀于斗、牛。二年春正月,魏镇东大将军
毌丘俭、前将军
文钦以淮南之众西入,战于乐嘉。闰月壬辰,峻及骠骑将军
吕据、左将军
留赞率兵袭寿春,军及东兴,闻钦等败。壬寅,兵进于橐皋钦诣峻降,淮南余众数万口来奔。魏
诸葛诞入寿春,峻引军还。二月,及魏将军曹珍遇于高亭交战,珍败绩。
留赞为诞别将
蒋班所败于菰陂,赞及将军孙楞、蒋修等皆遇害。三月,使镇南将军
朱异袭安丰,不克。秋七月,将军孙仪、张怡、林恂等谋杀峻,发觉,仪自杀,恂等伏辜。阳羡离里山大石自立。使卫尉冯朝城广陵,拜将军吴穰为广陵太守,
留略为东海太守。是岁大旱。十二月,作太庙。以冯朝为监军使者,督徐州诸军事,民饥,军士怨畔。
陈寿三国志太平元年春二月朔,建业火。峻用征北大将军
文钦计,将征魏。八月,先遣钦及骠骑〔将军〕
吕据、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
朱异、前将军
唐咨军自江都入淮、泗。九月丁亥,峻卒,以从弟偏将军綝为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召还据等。〔据〕闻綝代峻,大怒。己丑,大司马
吕岱卒。壬辰,太白犯南斗。据、钦、咨等表荐卫将军
滕胤为丞相,綝不听。癸卯,更以胤为大司马,代
吕岱驻武昌。据引兵还,欲讨綝。綝遣使以诏书告喻钦、咨等,使取据。冬十月丁未,遣孙宪及
丁奉、施宽等以舟兵逆据于江都,遣将军
刘丞督步骑攻胤。胤兵败夷灭。己酉,大赦,改年。辛亥,获
吕据于新州。十一月,以綝为大将军、假节,封(永康侯)〔永宁侯〕。孙宪与将军
王惇谋杀綝,事觉,綝杀惇,迫宪令自杀。十二月,使五官中郎将
刁玄告乱于蜀。二年春二月甲寅,大雨,震电。乙卯,雪,大寒。以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会稽东部为临海郡,豫章东部为临川郡。夏四月,亮临正殿,大赦,始亲政事。綝所表奏,多见难问,又科兵子弟年十八已下十五已上,得三千余人,选大将子弟年少有勇力者为之将帅。亮曰:“吾立此军,欲与之俱长。”日于苑中习焉。
五月,魏征东大将军
诸葛诞以淮南之众保寿春城,遣将军朱成称臣上疏,又遣子靓、长史
吴纲诸牙门子弟为质。六月,使
文钦、
唐咨、
全端等步骑三万救诞。
朱异自虎林率众袭夏口,夏口督孙壹奔魏。秋七月,綝率众救寿春,次于镬里,
朱异至自夏口,綝使异为前部督,与
丁奉等将介士五万解围。八月,会稽南部反,杀都尉。鄱阳、新都民为乱,廷尉丁密、步兵校尉郑胄、将军锺离牧率军讨之。
朱异以军士乏食引还,綝大怒,九月朔己巳,杀异于镬里。辛未,綝自镬里还建业。甲申,大赦。十一月,全绪子祎、仪以其母奔魏。十二月,
全端、怿等自寿春城诣司马文王。
三年春正月,
诸葛诞杀
文钦。三月,司马文王克寿春,诞及左右战死,将吏已下皆降。秋七月,封故齐王奋为章安侯。诏州郡伐宫材。自八月沈阴不雨四十余日。亮以綝专恣,与太常
全尚,将军
刘丞谋诛綝。九月戊午,綝以兵取尚,遣弟恩攻杀丞于苍龙门外,召大臣会宫门,黜亮为会稽王,时年十六。
孙亮-去世260年,
孙亮的封地会稽传出谣言,说
孙亮将返回建业復辟;而
孙亮的侍从亦声称
孙亮在祭祀时口出恶言。
经审判后,
孙亮被贬为侯和流放,途中死去。据《三国志》记载,
孙亮可能是自杀,也可能是被
孙休派人毒死的。
孙亮在位期间,大将军孙琳专权,骄横跋扈。公元258年,
孙亮密谋诛杀孙琳,夺回大权。不料密谋泄漏,孙琳先发制人,于9月戊午日带兵围住皇宫。
孙亮本要率领少数侍卫冲出去和孙琳拼个你死我活,皇后全氏和近侍都劝说他这是以卵击石,有去无回,他只得坐等孙琳处置。孙琳编织了
孙亮的几大罪状,派光禄勋盂宗德祭告太庙,废黜了
孙亮,降封他为会稽王。又派中书郎李崇带兵进宫,夺取了印玺,逼迫
孙亮夫妇离宫,由将军孙耿押送到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居住,时年仅16岁。公元260年,孙琳又将
孙亮贬为侯官侯,押赴封地。
孙亮于途中自杀。
孙亮史称废帝,也称会稽王。
孙亮-聪明的孙亮《三国演义》剧照—孙亮孙亮非常聪明,观察和分析事物都非常深入细致,常常能使疑难事物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一般人所不及。
一次,
孙亮想要吃生梅子,就吩咐黄门官去库房把浸着蜂蜜的蜜汁梅取来。这个黄门官心术不正又心胸狭窄,是个喜欢记仇的小人。他和掌管库房的库吏素有嫌隙,平时两人见面经常口角。他怀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这次,可让他逮到机会了。他从库吏那里取了蜜汁梅后,悄悄找了几颗老鼠屎放了进去,然后才拿去给
孙亮。
不出他所料,
孙亮没吃几口就发现蜂蜜里面有老鼠屎,果然勃然大怒:“是谁这么大胆,竟敢欺到我的头上,简直反了!”心怀鬼胎的黄门官忙跪下奏道:“库吏一向不忠于职责,常常游手好闲,四处闲逛,一定是他的渎职才使老鼠屎掉进了蜂蜜里,既败坏主公的雅兴又有损您的健康,实在是罪不容恕,请您治他的罪,好好儿教训教训他!”
孙亮马上将库吏召来审问鼠屎的情况,问他道:“刚才黄门官是不是从你那里取的蜜呢?”库吏早就吓得脸色惨白,他磕头如捣蒜,结结巴巴地回答说:“是……是的,但是我给他……的时候,里面……里面肯定没有鼠屎。”黄门官抢着说:“不对!库吏是在撒谎,鼠屎早就在蜜中了!”两人争执不下,都说自己说的是真话。
侍中官
刁玄和张邠(bin)出主意说:“既然黄门官和库吏争不出个结果,分不清到底是谁的罪责,不如把他们俩都关押起来,一起治罪。”
孙亮略一沉思,微笑着说:“其实,要弄清楚鼠屎是谁放的这件事很简单,只要把老鼠屎剖开就可以了。”他叫人当着大家的面把鼠屎切开,大家仔细一看,只见鼠屎外面沾着一层蜂蜜,是湿润的,里面却是干燥的。
孙亮笑着解释说:“如果鼠屎早就掉在蜜中,浸的时间长了,一定早湿透了。现在它却是内干外湿,很明显是黄门官刚放进去的,这样栽赃,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这时的黄门官早吓昏了头,跪在地上如实交待了陷害库吏、欺君罔上的罪行。
可见,我们对于形式复杂难以判断的事物只要全面分析、推理,开动脑筋想办法,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被事物的复杂性所吓倒,这样就能正确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孙亮-历史评价陈寿:
孙亮童孺而无贤辅,其替位不终,必然之势也。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
孙权为吴王,立长子登为王太子。黄龙元年(229年),权称帝,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登为皇太子。太子官属有
诸葛恪、
张休、
顾谭、
陈表等;宾客有
谢景、
范慎、
刁玄等,“于是东宫号为多士”。登生母身分低贱,连其姓氏都末见于史册。
孙权所爱王夫人生子和及霸,登常有让位于和之意。
孙权赤乌四年(241年)登死。下一年,权立和为太子,不久,封霸为鲁王。权之爱霸,更甚于和,对霸的待遇,同太子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和、霸不睦,大以也分为二部,比较正派的大臣如
陆逊、
诸葛恪、
顾谭、
朱据、屈晃、
滕胤、施绩、丁密等维护太子,公主鲁班(
孙权宠姬步夫人所生的长女,嫁给全综)、全综子寄、杨竺、吴安、孙奇等则想依靠鲁王捞取政治上的好处,所以拥戴霸而“诋毁大子”。一次,权得疾,谴太子到长沙恒王
孙策庙祈祷,太子妃叔父家离庙很近.乃把太子请到家中。公主鲁班闻知,乃向
孙权进谗,言太子不去庙祷告.却往妃家计议,于是和宠益衰,两派大臣的争斗也更厉害。
孙权认为“子弟不睦,臣下分部……一人立者,安得不乱”。乃废太子和,赐鲁王霸死。另立所爱潘夫人幼子
孙亮为太子。
以上的事,不只是立谁为太子的问题,而是
孙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复杂的反映。其中最突出的事例,可以拿
陆逊同
孙权的关系来说明。
陆逊是跟随
孙权时间较久、功劳很大的大臣,
孙权早时把
孙策之女嫁给了
陆逊。
吕蒙死后,
陆逊成为抗拒魏、蜀二国的主要支柱。但
孙权对
陆逊的重用主要在军事方面,始终没有交给
陆逊军政大权。最后权令逊代颐雍为丞相时,虽口头上说:“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但事实是:
孙权不听从
陆逊屡求保安太子、降昏王之谏.又相继流放
陆逊外甥
顾谭、顾承、姚信,诛亲近
陆逊的吾縻。
孙权更“累谴中使责让逊”,使逊“愤而至卒”。逼死了
陆逊。
孙权所以逼死
陆逊,决不只是因逊维护太子的问题,主要症结在于权认为逊对其统治已构成威胁。根据当时情况,权所以疑忌和逼死逊,约有以下四个原因:
(1)逊“世江东大族”,从祖康,庐江太守,康绩,郁林太守,绩从子绸,选曹尚书。逊族子凯,建武校尉,凯弟胤,交州刺史。
陆绩外甥邵为丞相
顾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顾邵子谭为
陆逊外甥,任左节度,加奉车都尉。谭弟承,奋威将军。逊外甥姚信,太常。可见逊家族姻亲甚为显赫,此为
孙权忌逊原因之一。
(2)
吕蒙死后,逊一直镇守武昌,声望至隆。吴国权要,上自太子登,下至
步骘、
诸葛谨、潘睿、
朱据等将相都与逊交好,特别是逊功高震主,为权所畏忌。到
孙权统治的后期,三国疆域大致己确定,权对外攻虽不足,守则有余。即无逊,亦可划江自保,无何重大危险。所以仅只让逊做了几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逼死了他。
(3)
孙权为身后之计,怕嗣主驾驭不了逊,所以逊等越是拥戴太子和,
孙权越疑惑不安。权在逼死逊之前,先剪除其亲党。以后
孙权虽然立了幼子亮为太子,但挑选的首辅,却是资望较浅、社会关系比较单薄的侨居大族
诸葛恪,就可以说明
孙权是不愿从陆、顾等枝叶繁茂的江东大族中选择辅政者的。从史书记载上看,
孙权于武多文少的
吕蒙、
凌统、
朱然等死后,极为哀悼伤怀。可是他不仅逼逊致死,并且还追诘逊子抗。这不是由于猜忌逊,还是什么呢?
(4)还有一个不易被人们发觉的因素,即逊为
孙策之婿,权最初将策女嫁给逊时,当然是为了加强君臣间的关系,但当逊功高震主时,这门亲事便转化为双方关系的不利因素。权的江东基业本来是从兄策手中继承的,但权对策子并不与己子同样看待,
陈寿即认为权对策子有亏待之处。寿在《
孙策传》评曰:“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孙盛还为此替权辩护,认为这样作.是为了“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然后国无陵肆之责,后嗣罔猜忌之嫌”。孙盛这种看法,是迂阔而不切合事实的。权既定
孙和为太子,又给
孙霸以过分的待遇,使之恕觊觎太子宝座,还谈得上什么“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呢?
孙权诸子虽孩提亦封王,而策子却终身为侯,不是亏待是什么呢?这一点,连权本人也是不无内疚的。史言:“吴主寝疾,谴太子祷于长沙桓王庙”。权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坚祷告,却偏向兄长祷告,正说明权内心隐处也觉得对不住创业的兄长,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举。权之猜防逊,不会与逊为策婿毫无关联。
陈寿拿权与勾践相比,正是他识见高超之处。非深知权之为人,固不能道此。
因此,我们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孙权与
陆逊两人的矛盾乃是君主专制与权势大族矛盾的体现。孙吴统治集团内部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加剧、导致了吴国的衰落...
其实
孙亮非常聪明,观察和分析事物都非常深入细致,常常能使疑难事物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一般人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