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曹仁:字、子孝。读音为、cáo rén,英文翻译为,Coss。外号有:坦克车、打炮男、草人、要钱太守、世之福将、坦克。曹仁——曹操的堂弟,被派遣赴任荆州地区的司令官,结果樊城遭到刘备军的徐庶夺走。
曹仁-曹氏首将 曹仁年少时放荡而不修行检,及至长成为大将,则变得严整奉法守令,经常置律法於左右,依照条目行事。鄢陵侯
曹彰北征乌丸之时,其兄
曹丕致书训诫
曹彰说:「为将者要奉公守法,不是应该像征南(征南将军,指
曹仁)一样吗?」及至
曹丕即位为魏文帝时,拜
曹仁为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诸州的军事,进封陈侯,增邑二千户,并前共有三千五百户。又追赐
曹仁父曹炽諡为陈穆侯,设置十家负责守冢。
曹仁被召还屯军宛城,当时
孙权遣部将陈邵据守襄阳,朝廷诏
曹仁往讨。
曹仁与
徐晃共攻破陈邵,遂进军襄阳,遣将军高迁等将汉南一带附化民徙置於汉北,
曹丕即拜
曹仁为大将军。又诏使
曹仁移屯临颍,左迁大司马,总督诸军据守乌江,还屯於合肥。
曹仁於黄初四年去世,諡曰忠侯,享年五十六岁。子曹泰嗣任,官至镇东将军,假节,转封甯陵侯。曹泰死後,子曹初嗣任。又分封曹泰弟曹楷、曹范,皆封为列侯,而
牛金则官至後将军。
曹仁諡曰忠侯,按《史记?諡法解》云:「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故当魏一朝,「忠」实为大誉之諡,只有夏侯元让同焉。仁、惇二人虽同有宗族之谊,但观
夏侯惇所为,颇名不副实,濮阳遭劫,更是武将的耻辱,其功业实不如
曹仁远甚。而
夏侯渊急进轻躁,虽有军功,然身死彊场,得恶諡曰愍。名望亦稍不如
曹仁远矣。
另,《傅子》有载云:「曹大司马之勇,(孟)贲、(夏)育弗加也。
张辽其次焉。」这是多麼骄人的称誉!令江东小儿不敢夜啼的张文远,也仅次於曹大司马,谁说子孝是庸才?故
曹仁论功业则胜於
夏侯惇、论名望则高於
夏侯渊、论党族则亲於五子良将,又享善终,宁不为良将乎?
曹仁-《三国志·曹仁传》曹仁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少好弓马弋猎。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旅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太祖之破
袁术,仁所斩获颇多。从征徐州,仁常督骑,为军前锋。别攻
陶谦将吕由,破之。还与大军合彭城,大破谦军。后攻费、华、即墨、开阳,谦遣别将救诸县,仁以骑击破之。太祖征
吕布,仁别攻句阳,拔之,生获布将刘何。太祖平黄巾,迎天子都许。仁数有功,拜广阳太守。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议郎督骑。太祖征
张绣,仁别徇旁县,虏其男女三千余人。太祖军还,为绣所追,军不利,士卒丧气,仁率厉将士甚奋,太祖壮之,遂破绣。太祖与
袁绍久相持于官渡,绍遣
刘备徇(氵隐)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仁曰:“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
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绍遣别将韩荀抄断西道,仁击荀于鸡洛山,大破之。由是绍不敢复分兵出。复与
史涣等抄绍运车,烧其粮谷。
河北既定,从围壶关。太祖令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仁言于太祖曰:“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太祖从之,城降。于是录仁前后功,封都亭侯。
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
周瑜。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
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
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余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余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太祖益壮之,转封安平亭侯。
曹仁太祖讨
马超,以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破超渭南。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
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
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
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
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羽退走。仁少时不修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于左右,案以从事。鄢陵侯彰北征乌丸,文帝在东宫,为书戒彰曰:“为将奉法,不当如征南邪!”及即王位,拜仁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进封陈侯,增邑二千,并前三千五百户。追赐仁父炽谥曰陈穆侯,置守家十家。后召还屯宛。
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
徐晃攻破邵,遂人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于汉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又诏仁移屯临颖,迁大司马,复督诸军据乌江,还屯合肥。黄初四年薨,谥曰忠侯。子泰嗣,官至镇东将军,假节,转封宁陵侯。泰薨,子初嗣。又分封泰弟楷、范,皆为列侯,而
牛金官至后将军。
曹仁-大将之才曹仁,字子孝,
曹操从弟,史称
曹仁“少好弓马”;可能正是
曹仁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所以骑术、箭术精良,后来跟从
曹操,便长期带领骑兵作战。
曹操征讨
陶谦、
吕布,
曹仁“仁常督骑,为军前锋”、“谦遣别将救诸县,以骑击破之”;后
曹操西迎献帝成功,
曹仁正式成为统领骑兵的将领“以议郎督骑”;后官渡之战,
刘备奉命到汝南接应黄巾起义军旧部
刘辟,
曹仁“将骑击备”。后
曹仁多次作战,但书并没有明言
曹仁是否带骑兵,从
曹仁行军迅速来判断,当主要率领骑兵。
说了这么多,只说了
曹仁带骑兵,并没有提及
曹仁的能力,那好,现在就说说
曹仁的大将之才。早期
曹操兵力有限,每次作战,几乎所有军队都出动,但在战争中,一样有“正兵”、“奇兵”(即偏师)之分,简单说,“正兵”就是负责正面作战的军队,偏师是负责侧面作战或者开辟第二战场的军队;正面战场,指挥者当然是
曹操本人了。偏师虽然兵力不多,用好了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指挥偏师的将领必须要具有大将之才,方能完成任务;只要有
曹仁在,负责偏师的,几乎都是他。
曹仁-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曹仁军事才华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官渡之战中的出色表现。当时
曹操虽然先后斩杀
颜良、
文丑,取得了局部胜利,但
袁绍依靠其兵力多,粮草充足,步步为营,与
曹操硬耗粮草、士兵,曹军死伤惨重,粮草、兵源补给跟不尚,士气下降;
袁绍嫌正攻太慢,于是先后向汝南都尉
李通策反,又挑拨
孙策、
刘表北上,但都没收到什么成果;后向黄巾军旧部
刘辟策反成功,
袁绍马上派
刘备前去接应
刘辟,而
许昌附近的郡县长官都怀疑
曹操能否打胜战争,或明或暗支持
刘辟,形势十分紧张。
曹操十分焦急,但大敌当前,不可能亲自领兵平之,倘遣将领去,又不知道应该派多少兵去,若兵少则无法对付
刘备,若兵多则前线更加危险;唯一可能的就是派遣一支高移动力、高战斗力的骑兵前往征讨,胜利了马上兼程回师,但到底派谁领兵合适呢?正头痛时,
曹仁便向
曹操进言:“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
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分析说目前强敌在前,既不能抽调大军镇压,又不能坐视不理,
刘备新带
袁绍兵,可一击而破之。
曹操听后,知道自己要找的人就是
曹仁,便让
曹仁督少量骑兵开赴汝南征讨
刘备。
曹仁的分析的确很有见地,
刘备绝对不甘心屈居人下,只要一有机会便独立发展,
曹操、
袁绍对此深有认识,
刘备主动请求到汝南助
刘辟,
袁绍虽放心不下,但又不便拒绝,遂只给
刘备少量士兵;而
刘辟,当然是不愿意听从
刘备的指挥;因此只要略施妙计,
刘备、
刘辟必定被各个击破。
曹仁一到汝南,
刘备便一触即败,
刘备并自从184年参与讨伐黄巾起义到200年,已经用兵10多年,作战经验相当丰富,遇上
曹仁居然溃不成军,说明问题的,只能是
曹仁的能力过人而不是运气好。
曹操曹仁收复了背叛的几个县城后,马上迅速回军官渡,不料于途中遇上
袁绍派来拦截
曹操补给的偏师韩荀部,
曹仁与其相战于鸡洛山,“大破之”。
曹仁行军回师官渡,由于官渡形势严峻,行军必定迅速,士兵体力下降,加上在自己境内,必定戒备有所松懈,但
曹仁还是轻松“大破之”,或许是
袁绍给
曹仁吓破了胆,或许是
袁绍有自知之明,
袁绍自韩荀兵败后,从此不再分兵作战,如此一来,
曹操大军的补给线便得以畅通,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这一切,不能不说是
曹仁的功劳。令人拍案叫绝的,是
曹仁居然可以偷偷通过
袁绍军的重重阵地,截断
袁绍粮道,火烧
袁绍军粮草!官渡地形相当险要,
袁绍军背河结营,过河只有延津渡口,但此渡口有
袁绍军把守;
曹仁军怎样能够渡河而又不给袁军发觉?要做到这点,部队数量必定不能太多,但
曹仁不但做到了这点,还击败了押运粮草的袁军并火烧其粮草,其直接后果,就是
袁绍不得不马上从后方运粮食一万车,后这些粮食放在官渡,被
曹操一把火烧光,
袁绍从而以惨败收场。
官渡之战
袁绍的失败,如果按奇袭乌巢作为分界线,可以分为量变与质变两个阶段。奇袭乌巢前是量变阶段,这个阶段的最大功臣是
曹仁,他粉碎了
袁绍的两面作战计划,火烧
袁绍粮草;而后面的质变阶段,最大功臣当然是
许攸了,因为他提供了让
袁绍致命的情报,并提出计划。
曹仁-全城为上河北平定后,
袁绍外甥、并州刺吏
高干降而又叛,据守壶关,
乐进、
李典奉命攻下壶关,
高干遂退保壶关城,
曹操于是亲统大军攻打;
高干军也由于长期被围困,士气低落由于壶关城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曹军强攻连月不下。
曹仁于是进言:“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
曹操从之,果然士兵大量逃亡,曹军很快就攻下壶关城。壶关城固而粮足,若曹军围攻数月不下,死伤必然惨重,就算攻下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倘若围而不攻,则必定大军被拖延在此,一旦
刘表引军北上就后果不堪设想,而袁氏兄弟,也得到了重整旗鼓的宝贵时光。再说若守城士兵知道城破必死,必定奋死守城,倘若网开一面,士兵为了活命,必定大量逃亡,如此一来,再攻城,阻力就小很多了。
曹仁之言的确为上上之策。
曹仁-镇守江陵、襄樊曹仁在镇守江陵、襄樊一带时,其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得以充分发挥。
周瑜赤壁之战后期,
曹仁留镇南郡首府江陵,与孙军将领
周瑜激战长达一年。
周瑜大军还没到,先锋
吕蒙带领数千人马先到达,
曹仁命骁将
牛金领300壮士乘孙军立脚未稳攻击孙军。但
吕蒙并非泛泛之辈,从容应战,很快就占据上风,把
牛金及部下团团围住;长史
陈矫等在城上望见,大惊失色。
曹仁大怒,马上命手下准备弓马,亲自带领几十名壮士救援
牛金,
曹仁冲入贼围,救出
牛金等人,
吕蒙马上命令手下围攻,
曹仁连杀数人。
吕蒙深为
曹仁骁勇所服,又怕城里大军杀出抵挡不住,于是下令退回。
陈矫等见
曹仁如此骁勇,亲自救援部下,爱兵如子,大为折服,感叹“将军真天人也!”《傅子》说:“曹大司马(
曹仁)之勇,贲、育弗加也。
张辽其次焉”说以八百兵士大战
孙权十万大军的
张辽的骁勇仅仅在
曹仁之下,可见
曹仁之勇,绝非一般将领所及。后
周瑜亲引大军与
曹仁激战于江陵,
曹仁凭借江陵城固粮足,与
周瑜周旋,期间多次派遣
徐晃、
曹洪领偏师偷袭、狙击孙军孤立部队,还把
周瑜射成重伤,几乎要了周都督的命。后
周瑜改变策略,围而不攻,分兵攻下附近几个县城,孤立江陵;
曹操见江陵孤立无援助,又已经拖延
周瑜接近一年,拦阻
周瑜目标已经达到,遂命一直手掌重兵但按军不动的襄阳守将
乐进接应
曹仁突围;
周瑜在接近一年的激战里也吃透了
曹仁的苦头,任由
曹仁安然撤退。在江陵争夺战中,
曹仁虽然兵力占下风,但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有利条件:牢固而粮食充足的江陵城,又多次分兵利用兵力局部优势吃掉
周瑜的孤立军队,得以把
周瑜大军牢牢牵制在南郡;让
曹操可以顺利布置东南防线。
曹仁能以劣势士气低落的士兵与孙军
周瑜、
程普、
吕蒙三大将抗衡,不能不说是奇迹。
江陵、襄樊之战公元218年,
夏侯渊和
刘备在汉中剑拔弩张的时候,宛城农民不堪连年劳役,加上部分不满
曹操的豪强乘机加以利用,发生暴动,守将
侯音同情农民,支持暴动,并投降
关羽,
曹操所置荆州刺吏也支持暴动,形势十分严峻;
曹操认识到事态严重,马上命令
曹仁率领骑兵平定暴动,
曹仁迅速行动,亲自带领镇压,不到一个月,便让
侯音身首异处。
曹仁用兵迅猛,与
关羽迟迟不接应
侯音,错过战机相比,真乃天渊之别。
水淹七军次年
关羽亲统大军数万,水陆并进,
曹仁兵少,退守樊城,
曹操派遣
于禁都督七支部队救援
曹仁,不料连日暴雨,山洪暴发,淹
于禁等七军,樊城也离漫顶不过数尺,汲汲可危。
曹仁觉得樊城迟早将破,准备弃城而走,
满宠劝阻之,
曹仁认识到弃城后果之严重,遂沉白马于水,誓死守城,将士无不为之感动;终于等到昔日老部下
徐晃救兵到,大破
关羽。上面这些都不过是
曹仁的军事战术能力,仅仅靠这些来判断
曹仁是大将之材,未免有失公允,一名出色的将领,除了智勇双全、身先士卒、爱护士兵还必须法令严明、士兵训练有素。虽然并没有资料显示
曹仁如何练兵,但能多次以少胜多的事迹来看,军队的战斗力必定相当高,否则无法完成任务。
曹仁-严整法令曹仁带兵“严整奉法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从事”,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作风顽强,很有战斗力。但只讲究法令,过于严厉,必定导致部下暴动,如
于禁、
朱灵,无不如此,
曹仁带兵,纪律严明而奖罚分明,又爱兵如子,故士兵能为其效死力而不会因为过于严厉发生暴动。
曹丕对此十分欣赏,当太子时,曾写信给准备北击乌丸的
曹彰:“为将奉法,不当如征南邪”,叫
曹彰好好学习学习
曹仁。
曹仁-细论曹仁曹仁这个人,在三国志里面,由于跟
曹操有那么些亲戚关系,就没有被列入所谓的曹魏五虎的那一卷中,他本身也没有什么著名的战例如
张辽的逍遥津之战,
徐晃的樊城解围战等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不少是挨打的战例。所以,人们对他的印象也就不怎么样。但事实是否如此呢?
曹仁字子孝,从
曹操开始打天下的时候就开始追随
曹操。他几乎参加了
曹操集团早期的所有大规模战役。在与黄巾
袁术吕布陶谦张绣的作战,
曹仁都有参加,并经常独自率领一支军队作为前锋扫荡敌军主城周边的城市,消除敌军的羽翼,歼灭敌人的援军,有力的协助了
曹操主力军团作战。在上面提到的几次战役中,都立有大功。在与
张绣的作战中,
曹操在撤退中被
张绣追击,战况不利,是
曹仁大力激励士兵,鼓舞士气,
曹操也把握住这一良机,指挥部队反击,打败
张绣。
在决定
曹操集团生死存亡的重要战役-----官渡之战中。
袁绍趁
曹操主力在官渡于自己对峙时,派遣
刘备率军攻略
曹操的后方,大批郡县开城投降。而韩荀又于西路试图切断
曹操西路的补给线。许都以南的人民都人心惶惶,士气浮动。
曹操为之大为头痛。局势若再发展下去,将会是一发不可收拾之势。在这时,又是
曹仁提出了正确的见解,他提出南方各县投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
刘备军的强大才背叛求生,
刘备刚开始统率
袁绍的部队,不能得心应手,如果发动攻击,可以击败。
曹操遂令
曹仁率少量骑兵攻击
刘备,
曹仁不负所托,大破
刘备军,收复所有叛变的郡县。又于鸡洛山大破韩荀军。至此,
袁绍就再也不敢分兵骚扰曹军,战场的主动权已逐渐转到曹军手中。
曹仁与
徐晃等人于此时又频繁出击,烧毁袁军粮车,吃掉袁军散兵,令
袁绍军疲于奔命,陷于被动局面。为曹军最终发动乌巢战役,结束官渡之战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
曹仁在
曹操早期的作战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在官渡之战中,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他击败
刘备和韩荀的军队,
曹操是不会那么容易获得战场的主动权的,也不能为曹军的作战创造一个稳定的后方。
赤壁之战后,
曹仁驻守江陵,抵抗
周瑜。
周瑜乘赤壁之余势,率数万人合围江陵。
曹仁死死守了一年多方弃城而去。可以说,
曹仁挡住
周瑜的一年,为曹魏平复赤壁之战的伤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
曹仁很快就撑不住,孙刘很有机会乘赤壁之胜势席卷中原。在
曹仁死守争取的这一年里,曹魏恢复了元气,方得以不惧蜀吴的威胁。
可以说,在江陵保卫战中,
曹仁大大显出了他的英雄本色。
周瑜前锋数千人来到江陵时,
曹仁早已在军中募集三百人交由
牛金率领冲入东吴军中。无奈三百人之于数千人就如肉包子打狗,很快陷入吴军的重重包围中。在这时,
曹仁左右皆失色,惟独
曹仁却是意气奋发,只说了一句:“取马来。”旁人苦苦劝阻,
曹仁皆不理,不发一言,亲率旗下壮士数十人杀入吴军重围,救出
牛金。然而
牛金原来带进去的三百人尚有部分在阵中,
曹仁再度突入重围,带
牛金军杀出,吴军方才后退。当
曹仁回到城里的时候,其部下
陈矫不禁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皆为
曹仁胆勇所折服。
再往后,
曹仁任征南将军驻守樊城,负责守御荆州,其身份跟守汉中的
夏侯渊,守合肥的
张辽一样。等于是荆州方面军的总司令。至此,
曹仁的能力已得到完全发挥,可以说,无论从能力上还是职责上,都已经是一位独当一面的大将了。
襄樊曹仁在
于禁军被
关羽击败后,依然率数千人死死守住樊城。当时的情形是非常不利的。首先,洪水泛滥,水位离城墙最低点仅几块板的距离(城高二尺为一板)而且城墙有些地方已开始崩坏。其次,
关羽军是突袭,准备齐,有战船。第三,主力
于禁军数万人全灭,士气影响极大。第四,粮食即将用完。情形对
关羽非常有利,很可惜的是,他面对的是胆勇无双的
曹仁。
曹仁激励将士,沉白马盟誓(古代最严肃的见证),示以必死,士卒深为感动,同心固守,最终坚持到援军的到来,成功打退
关羽。 樊城保卫战的重要性正如
满宠所言:
关羽不敢前进是因为怕
曹仁抄他的后路,如果
曹仁弃城而走,黄河已南都将不会是魏国所有。
曹仁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守住了樊城,阻挡了
关羽前进的步伐,并且在长期的消耗战中使
关羽军成为了一支疲惫的军队。如果不是
曹仁的顽强抵抗,
徐晃援军能否轻易击败
关羽军是一个问题。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可以思考:为什么官渡之战
曹操选择
曹仁来对抗
袁绍的骚扰部队?为什么赤壁之战后,
曹操把最前线的城池留给
曹仁把守?为什么
曹操选择
曹仁作荆州方面军的指挥?
曹仁的出色表现应该可以回答以上的问题。他所指挥的两次防御战,对魏国的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他阻挡住蜀吴前进的脚步,三国的力量对比将会改变,历史可能会改写。
在他一生的战役中,可以看出,
曹仁统御力极高,可以从他激励士兵的能力看出,战
张绣,守江陵,守樊城都能激励士兵,得到士兵的信赖。这种能力,也帮助他成为了守城战的高手。其胆勇更加是无庸置疑,历史中的三国好象还没有多少人能象他那样带着几十人两度冲入几千敌军中抢人。如此攻守俱佳,勇武无敌,可靠,稳健,尽忠尽职的将领,其综合能力,即使在人才济济的曹营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毫无疑问的,他是一个实而不华的,可以让人放心的将领。
曹仁-演义记载曹仁三国时曹魏名将。
曹仁好弓马弋猎,从
曹操多年,屡立功勋。
曹操平定北方後,曾遣
曹仁南侵
刘备於新野。又倚
曹仁为南方屏障,封仁为征南将军,镇守荆州。赤壁战後,
曹仁拒东吴都督
周瑜於南郡,相下一年。
曹操制定大略,必与
曹仁并
夏侯惇商议;後仁从
曹操战
马超,初战巩固後方,力保不失。
曹操复以
曹仁为征南将军,拒蜀将
关羽於樊城,设誓振奋士气,坚决死守,犹如铁壁,更以毒箭射伤
关羽。
曹操称其为“世间福将”、
刘备亦称其“勇不可当”,然而弥衡却称其为“要钱太守”。文帝时为大司马,总督诸军据守乌江,还屯合肥。黄初四年去世,谥曰忠侯。
曹仁-生平大事记讨徐州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曹仁暗自结集上千青年,游于淮河、泗水之间,后带队跟随
曹操,任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
曹操进攻
袁术,
曹仁屡有斩获。193年,
曹操为报父仇,东征徐州,
曹仁负责骑兵,任为前锋,并另率军攻打
陶谦将领吕由,攻克。后还师与大军会合于彭城,大破
陶谦军,再转攻费、华、即墨、开阳,
陶谦派将领解救各县,
曹仁再率骑兵击破解救军。
攻吕布194年,
吕布偷袭兖州,
曹操回师解救,派
曹仁率军攻句阳,城破并掳获
吕布将领刘何。后来在平黄巾余贼、迎天子都许都有战功,拜
曹仁为广阳太守,但
曹操对他器重有嘉,不派他到广阳赴任,而以议郎督骑留于
曹操身边。之后,
曹操征
张绣,
曹仁另屯兵别县,掳获男女三千多人。
曹操兵败,
张绣军追杀,
曹操军士气低落,
曹仁率兵解救,士气甚高,令
曹操回复信心,大败
张绣。
征张绣200年,
曹操、
袁绍相持于官渡,日子久了,
袁绍另派
刘备到
曹操后方举兵,令
曹操腹背受敌,许城以南,吏民皆不安,
曹操非常担忧,
曹仁进言:“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
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
曹操认为可行,派
曹仁率骑兵攻打
刘备,
刘备大败逃走,并进一步平定多个县城军而还。后
袁绍遣将领韩荀抄西道攻
曹操,
曹仁拦截韩荀于鸡洛山,成功将他打败,
袁绍再不敢分兵而出。再与
史涣断了袁军粮道,火烧粮谷。
平定河北后,
曹操乘胜围壶关。
曹操下令:“城拔,皆坑之。”但围城多月也攻不下。
曹仁对
曹操进言:“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
曹操实行其计,城中果然投降,于是
曹仁以前后功绩进封为都亭侯。
拒周瑜208年,跟随
曹操南下,
曹仁任为征南将军。赤壁之战败北后,屯兵于江陵,抵挡吴将
周瑜。
周瑜率三万人来攻,数千前锋已至,
曹仁上城楼观望,募集三百人,并派部曲
牛金挑战。但敌军人数众多,
牛金被围,长史
陈矫在城楼上望见
牛金军被围,左右皆惊惧。
曹仁大怒,叫左右取马亲自解救,
陈矫等认为:“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
曹仁不理,被甲上马,带领数十壮骑出城,冲入敌围,
牛金得救,后再杀入敌围,解救其余的被围人马,死者只有数人,敌军乃退。
曹仁归还,
陈矫叹服:“将军真天人也!”三军佩服其勇武,
曹操也赞赏他,转封他为安平亭侯。后
周瑜亲自渡江来攻,为流矢所伤,伤势严重,引军还阵。
曹仁闻知
周瑜伤得不能起来,亲自督军到
周瑜阵前,
周瑜乃起身行到军营激厉士气,
曹仁见状便撤退。经过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曹军死伤甚多,南郡终被攻克。
破马超211年,
曹操讨伐叛军
马超,任
曹仁行安西将军,率领诸将拒
马超军于潼关,与后来的
曹操大破
马超。后苏伯、田银叛变,任
曹仁行骁骑将军,统率七军讨伐叛军,攻克。彼再转回征南将军,假节,屯兵樊城,镇守荆州。
侯音在宛叛变,
曹仁率军大败
侯音,并将其斩首,还屯樊城,拜为征南将军。
守樊城219年,
关羽北伐至樊城,汉水暴涨,
于禁援军被大水淹没,樊城也受连累。
曹仁惟有以数千人守城,在城中没有淹没的地方安上木板,
关羽乘船围城,粮食就尽,救兵又不至,樊城外内断绝,曹军士气低落,
曹仁本有意退兵,
满宠便以樊城之重要性劝谏
曹仁死守、等待援军,
曹仁激厉将士,要以必死之心迎战,众人重新振作。后
徐晃救兵到来,水亦稍降,
曹仁与
徐晃前后攻击
关羽,
关羽最后败走。
破襄阳曹丕即位魏王,拜
曹仁为车骑将军,统率荆、扬、益州军事,进封陈侯,增邑二千,并前总数三千五百户,后还屯宛城。
孙权派将领陈邵占据襄阳,
曹仁奉旨讨伐,与
徐晃大败陈邵,入主襄阳,派将军高迁等徙汉水之南的未开化之民到汉水之北,
曹丕遣使拜
曹仁为大将军,又下诏要
曹仁移屯临颍,迁为大司马,后督军占据乌江,再屯于合肥。223年逝世,时年五十六岁,谥为忠侯。
曹仁-特征曹仁年少时不太检点,后为长官,开始整奉法令,置科于左右,以为从事。而且精通各种武艺,擅长射箭、骑马,非常勇猛,有贲、育之勇,擅于骑兵作战 。
曹仁-家庭祖父曹褒,为颍川太守。
父亲曹炽,任侍中、长水校尉。后因
曹仁之功,追谥为陈穆侯,置守冢十家。
兄弟曹纯,
曹仁之弟。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曹操家族军其中一员。
子
曹泰,
曹仁长子。官至镇东将军,假节,转封甯陵侯。
曹楷,
曹仁二子。封为列侯。
曹范,
曹仁三子。封为列侯。
孙曹初,曹泰之子。
曹仁-人物评价陈寿评曰: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
《傅子》有载云: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
张辽其次焉。
陈矫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国志魏书九
曹仁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