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个人资料陈宫(生卒154—198(45岁))
字公台
终属:
吕布相关人物
曹操 吕布 张邈曾效力过的势力:
曹操吕布陈宫-历史传记东汉末官吏刚直烈壮,足智多谋。少与海内知名之士比皆相连结,青州黄巾起义起,兖州刺史
刘岱战死。
陈宫等主张
曹操接任兖州牧。因
曹操杀害边让一案陈官与
曹操反目,游说
张邈等叛操迎
吕布入兖州。死心塌地地辅助
吕布攻打
曹操,
吕布战败后,随
吕布等一同被
曹操所擒,决意赴死。
陈宫-演义传记陈宫曹操献刀行刺
董卓事败,逃到中牟被军士俘获。
陈宫识释
曹操并随他共谋大事。途中不满
曹操的残忍杀戮而离去。
曹操兵伐
陶谦雪恨,
陈宫义释
曹操,欲解黎庶当屠。后来投
张邈,又转投
吕布。
吕布听其计谋在濮阳大破
曹操,
陈宫数次为
吕布献策,
吕布几乎都不听从,下邳城破,
陈宫被
曹操俘获,决意赴死。
在《三国演义》中,
陈宫是
吕布身边的第一谋士,我们先来看看
陈宫对
吕布的贡献。
1、《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宫说邈曰: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君以千里之众,而反受制于人,不亦鄙乎!今
曹操东征,兖州空虚;而
吕布乃当世勇士,若与之共取兖州,霸业可图也。”————此意见被
张邈采纳,
吕布袭破究州,随据濮阳。
2、《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曹操回兵救兖州,
吕布准备用
薛兰、
李封二人,坚守兖州,自己“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
陈宫反对,认为“
薛兰必守兖州不住,此去正南一百八十里,泰山路险,可伏精兵万人在彼。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此意见未被采纳,
吕布曰“吾屯濮阳,别有良谋,汝且知之”。后来
曹操重新夺回了兖州,证明
陈宫的“
薛兰必守兖州不住”是正确的;后来曹军行到
陈宫所说的埋伏地点,
郭嘉确实提醒
曹操当心埋伏,“
曹操笑曰:
吕布无谋之辈,故叫
薛兰守兖州,自往濮阳,安得此处有埋伏耶”,看来
吕布的这次举动,被
曹操评为了无谋之辈!也说明
陈宫的意见是正确的。
3、《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曹兵至近,
陈宫献计,“今曹兵远来疲困,利在速战,不可养成力气。”―――未被
吕布采纳,
吕布很自信,确实,第一场战斗获胜。
4、《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吕布在寨中劳军,
陈宫进言“曰:‘西寨是个要紧去处,倘或
曹操袭之,奈何?’布曰:‘他今日输了一阵,如何敢来!’宫曰:‘
曹操是极能用兵之人,须防他攻我不备。’”―――事实证明,
陈宫的提醒非常及时,要不是郝、曹、成、宋四将未能挡住
典韦,
曹操可能就跑不了了,此战获胜。
5、《三国演义》第十二回,这次
吕布找
陈宫商议,
陈宫献计,让田氏做假内应,引诱
曹操进城来,再“四面放火、外设伏兵,
曹操虽有经天伟地之才,到此安能得脱也?”―――此计成功,
曹操中计,又是
典韦,在城内杀的往复三遍,才把
曹操救了出去。
吕布甚至遇到了
曹操,“
曹操以手掩面”,
吕布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
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他。’”“
吕布纵马向前追赶”。
曹操掩面的动作怎么就没有引起
吕布的注意?
曹操的战盔怎么就没有一点特殊的地方?
曹操的声音
吕布怎么就没有听出来?把
曹操作为敌方骑马的小兵顺手杀了不好吗?只能说
曹操的运气真好!三国历史差点被改写。
陈宫的计策大获成功!
评论一:
(1)最初
陈宫对
吕布的两次意见(第2和第3次)都被拒绝,可以看作是二人的磨合,
吕布刚认识
陈宫没有多久,缺乏足够的相互信任完全是人之常情。
(2)第4次的意见,
吕布认为
曹操刚输了不敢来,虽采纳,也只能算是将信将疑的采纳,结果证明:
陈宫的意见完全正确!
(3)第5次的妙计,是
吕布主动找
陈宫商议的,由此可见,
吕布开始信任
陈宫!
6、《三国演义》第十二回,
曹操诈言被火烧死,引诱
吕布来攻,
吕布中计失败。―――此计
陈宫未能识破。
7、《三国演义》第十二回,
曹操重新夺回了兖州,进攻濮阳,
吕布“欲自将出迎,
陈宫谏:‘不可出战,待众将聚会后方可。’
吕布曰:‘吾怕谁来?’”,最后被
曹操六将群殴而败,且被城上田氏拽起了吊桥。进不了城门,丢了濮阳。
陈宫保护
吕布老小从东门出城。―――此战
吕布是因为自大,或者说
曹操“卑鄙”以多胜少,其实战争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你以什么手段,取得了战争最后胜利的才是强者。此战又可以看出,倘若城门上有随便一位武将在,便不至于被田氏出卖了城池;倘若八健将和
高顺全在,未必就输给曹营六将(
高顺再加一将对付
夏侯惇,
臧霸再加一将对付
夏侯渊,
张辽、
吕布对付
典韦、
许褚,剩下六将,派四将对付
李典、
乐进,还多余二将随时支援,
吕布方好像还稍占优势!)。只要不败,田氏便不会献城。由此看来
陈宫的意见又是正确的,可惜
吕布太自大了!
8、《三国演义》第十二回,
曹操来攻定陶,使用了疑兵计,
吕布回报
陈宫,实际是问
陈宫的意见。“宫曰:‘操多诡计,不可轻敌。’布曰:‘吾用火攻,可破伏兵。’”―――此计
陈宫未能识破,丢了最后一个根据地定陶。
9、《三国演义》第十三回,
吕布收集败残军马欲再于
曹操决战,“
陈宫曰:‘今曹兵势大,未可与争。先寻取安身之地,那时再来未迟。’布曰:‘吾欲投
袁绍,何如?’宫曰:‘先使人往冀州探听消息,然后可去。’布从之”―――此次进言被
吕布采纳,第一条让他不要忙着报仇,估计现在去报仇没有什么好结果的,
曹操坚守不出,你都没有办法;第二条让他先探一下消息,一探吓了一跳,
袁绍让
颜良率兵5万,来助
曹操。还好听
陈宫的话先探了一回,要不然就送上门去了!
10、《三国演义》第十三回,
吕布投不了
袁绍,又来与
陈宫商议,
陈宫让他投徐州
刘备。―――最终由于一些原因在徐州没有能长住,
刘备让他去了小沛,但是总算有了安身之处,
陈宫的意见还可以。
11、《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张飞酒醉,莫名其妙打
曹豹,
曹豹恨
张飞,请
吕布来袭徐州。
吕布“便请
陈宫来议。宫曰:‘小沛原非久居之地。今徐州既有可乘之隙,失此不取,悔之晚矣。’布从之”。―――
吕布一定想取徐州,但又犹豫,因为
刘备在他困难的时候帮了他,所以才问
陈宫,
陈宫帮
吕布做了决定,于是
吕布取得了徐州。
12、《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因为
袁术失信,
吕布“欲起兵伐之。
陈宫曰:‘不可,术据寿春,兵多粮广,不可轻敌。不如请玄德还屯小沛,使为我羽翼。他日令玄德为先锋,那时先取
袁术,后取
袁绍,可纵横天下矣。’布听其言”―――此次决策也还行,可以说是
吕布集团的长期规划,虽然简单了一点!
13、《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袁术准备攻
刘备,先给了
吕布“粟二十万斛”,希望他不要帮助
刘备。
吕布与
陈宫计议形成了如下结论:“玄德屯军小沛,未必遂能为我害;若
袁术并了
刘备,则北连泰山诸将以图我,我不能安枕矣。不若救玄德”―――
陈宫和
吕布共同研究的这个结果,应该是对
吕布和
刘备都是有利的。后来
袁术大怒欲伐
吕布,正是担心“布与备首尾相连,不易图也。”于是才一再的用计。
陈宫还是有能力的,至此几乎很少失误!
评论二、
(1)从6-13,我们可以发现,除了第6、第8
陈宫未能识破
曹操的计谋,其余
陈宫未有任何过失,且
吕布对其也是言听计从。2次未能识破,只能说明
曹操、
郭嘉他们很厉害吧。
(2)
陈宫到目前为止是
吕布阵营唯一的,也是最受信任的谋士。
14、《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袁术使用“疏不间亲”之计,
陈宫是识破的。“
陈宫竟往馆驿内拜望
韩胤”,“宫乃叱退左右,对胤曰:‘谁献次计,叫袁公与奉先联姻?意在取刘玄德之头乎?’”但是,他不仅没有及时制止,而且却助其一臂之力,力劝
吕布即日就将女儿送去。
陈珪带病见
吕布,逐一分析给
吕布听,
吕布最后只有一句“
陈宫误我!”―――读到这里,我觉得没有道理。
评论三、
(1)
陈宫要是想杀
刘备,上次不要让
刘备回来好了,自己派些人住小沛那里。实在想讨好
袁术,请
袁术来小沛;
(2)
陈宫要是想杀
刘备,
纪灵来伐
刘备的时候,你劝
吕布去助战好了,或者劝
吕布按兵不动好了,
刘备肯定挡不住
袁术的大军。
(3)
陈宫的这种做法,对
吕布而言简直就是一种背叛,我不知道他如何解释这件事情,说自己一时鬼迷心窍;说自己水平低,没有看出来。无论怎样,
陈宫不要说做
吕布阵营第一谋士,做一个被信任的谋士都成问题了。
(4)这个事件的结果致使
陈珪和
陈登父子俩也成了
吕布面前的谋士,甚至
吕布会更信任他们。
而随后可知
陈登父子并不是真心辅佐
吕布,而是暗中出卖了
吕布。
15、《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当
袁术来伐
吕布时,七路大军前来,
吕布召集众谋士商议,“
陈宫与
陈珪父子俱致。
陈宫曰:‘徐州之祸,乃
陈珪父子所招,媚朝廷以求爵禄,今日移祸于将军。可斩二人之头献
袁术,其军自退。’布听其言,既命擒下
陈珪、
陈登。
陈登大笑曰:‘何如是之懦也,我观七路之兵,如七堆腐草,何足介意!’布曰:‘汝若有计破敌,免汝死罪。’”
陈登果然用计破了七路大军。―――
陈宫这一次的计策明显不如
陈登,从而使得自己在
吕布心中的信任度又一次下降。
16、《三国演义》第十八回,“
吕布在徐州,每当宾客宴会之际,
陈珪父子必盛称布德。
陈宫不悦,乘间告布曰:‘
陈珪父子面谀将军,其心不可测,宜善防之。’布怒叱曰:‘汝无端献馋,欲害好人耶?’宫出叹曰:‘忠言不入,吾辈必受殃矣!’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
陈宫的信任度下降的后果出来了,那件事以前,
吕布都是言听计从的,现在
吕布竟然用上了“怒叱”。这不能怨
吕布:上一次你要用人家的人头退兵,人家用妙计帮我退了兵,这一次你又毫无跟据地说人家不好,人家最多也就是拍拍我的马屁而已!
陈登父子目前来说应该是
吕布的功臣,又看不出哪里不忠,所以
陈宫此次进言没有必要。当然要是
吕布对
陈宫深信不移,那不要紧,只是自从那件事后,
吕布对
陈宫并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
17、《三国演义》第十九回,
吕布在下邳,
曹操起兵来攻,“
陈宫曰:‘今操兵方来,可乘其寨栅未定,以逸待劳,无者不胜。’布曰:‘吾方屡败,不可轻出。待其来攻而后击之,皆落泗水矣。’遂不听
陈宫之言”。―――后来
曹操来攻
吕布城池,
吕布好像没有能让曹兵“皆落泗水”,可知
陈宫之言未被采纳,只是
吕布不想采纳而已。一个不被信任的谋士,即使说的是正确的意见,说不定都会被看成另有所图。
18、《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宫谓布曰:‘
曹操远来,势不能久。将军可以步骑出屯于外,宫将余众闭关守于内;操若攻将军,宫引兵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于后;不过旬日,操军粮尽,可一鼓而破:此乃倚角之势也。’布曰:‘公言极是。’”可惜
吕布的妻子知道后认为,把城全部委托给别人,一旦有变,将不可收拾。于是
吕布三天都没有能下决定“宫入见曰:‘操军四面围城,若不早出,必受其困。’布曰:‘吾思远出不如坚守。’”―――这次连
吕布都认为是正确的了,自从那件事以来这是首次采纳
陈宫的意见。
吕布以前不是也出城打过仗吗?不也是交给手下人守城吗?如今形势紧急,反而不信任手下人,手下职位最高的有两人,
高顺是绝对不会背叛的,那就只能还是不放心
陈宫,怕
陈宫又是一个
陈登。
19、《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宫曰:‘近闻操军粮少,遣人往许都去取,早晚将至。将军可引精兵往断其粮道。此计大妙。’布然其言。”可惜,又是妻子不肯
吕布出去。―――
吕布再次不采纳
陈宫之言,
吕布以前好像并不是什么事都问老婆的。
评论四、
(1)从15-19
吕布几乎一句都没有采纳过
陈宫的建议。19以后
陈宫未再进一言,至此可以看出,从14那件事以后,
吕布对
陈宫是言不听、计不从!
(2)
陈宫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有没有跟
吕布好好的解释沟通过,大概是没有。
陈宫曾经都有了要离去的想法,可能也是感受到了
吕布对他的不信任。但又“不忍”?“不忍”
吕布没有了他会兵败如山倒?“不忍”抛弃目前已有的高级谋士职位?大概是后者吧,因为
陈宫是个有志向的人!如果说离去“被人嗤笑”,也是
陈宫自己前后做事矛盾造成的。
(3)从
陈宫的后来表现来看,其实还是想帮助
吕布的,那一次的事件大概只能看成
陈宫是一时糊涂吧,我想不出更好的解释。
陈宫如果说错,只是错了一次,但这一错,却从此丧失了
吕布对他的信任,一个谋士如果不被信任,那么水平越高,出的计策大概越让主帅担心,越不敢采用。
陈宫的谋略至少应该不下于
曹操。
吕布确实只是一个智商普通的人,被那么多的顶级奸雄、顶级枭雄、顶级谋士所看透、所利用,确实让人为这位武力绝对第一的猛将感到可惜。
如果:
吕布绝对的信任
陈宫,就像
刘备信任
诸葛亮、
曹操信任
郭嘉那样,结果真的很难说?那样的
吕布绝对是非常强的诸侯之一。
如果:
张辽是主帅,
陈宫做军师,
吕布以诸侯的身份只做先锋,三人像刘、关、张那样结义成兄弟,那样的
吕布一定也是非常强的诸侯之一。
陈宫在三国历史上,虽然声名不及
周瑜、
诸葛亮响亮,但是,
陈宫的谋略并不在二人之下。作为一个谋士,他尽到了为主公效力的职责。他对
曹操的奸诈的蔑视,更是凸显出自己光明磊落的人格,既忠于一主,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世人所称道,《三国演义》对
陈宫有很高评价:
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
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
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
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陈宫-死因曹操刺杀
董卓不成而逃走,在逃亡中被擒,
陈宫弃县令私放
曹操并欲与其共谋大事,因此陈对曹有救命之恩,但后来发现曹是一个狼心狗肺之人,于是弃他而去。后
陈宫辅佐
吕布占徐州与
曹操抗衡,
吕布不听
陈宫之言而战败,
吕布陈宫均被擒,
曹操不忍杀
陈宫,但
陈宫引颈就戮,从容就刑,曹怜之,告之保全其家小并送许都养老。
可以说
陈宫死于
曹操之手。再就是
陈宫没有找到合适的主公
陈宫-人物分析陈宫陈宫是因其捉
曹操又放
曹操一事,看此事件就觉得
陈宫是一个忠义之人,他对忠义之士也是相当敬重的,以天下为己任,有着抱负的他,当见到
曹操是位为天下的忠义之士时,便毅然弃官从操而逃,对县令一职无留恋,并不在乎名利一事,他所在乎的是国家天下吧,一般说来是难得有人有如此气魄的,所以在我眼中他算得上是英雄了。
而出逃没多远所发生的事情却不好判断
陈宫究竟是如何想的了。
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又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令
陈宫察觉其实
曹操也是狼心之徒,留操,必有后患,欲杀操又觉不义,只得弃操而投东郡。说到这里,
陈宫是力求自己为忠义之士,具有儒家传统思想,他人不义也罢,但自己是应当做一个忠义之人的,这里不杀
曹操也没有报官出卖
曹操,我也可以猜测
陈宫认为
曹操是识人之人,两人其实是彼此欣赏的,杀操
陈宫心中也有不舍;而他心中也应该知道,此时留下
曹操,对自己的未来肯定是巨大的威胁,即使弃操之时无法完全看透以后的国家形势发展,但他还是了解
曹操为成大事之人,以后若被操擒,自己必是无后路可退的,这件事算是为
陈宫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陈宫在弃操之后辗转投奔了东郡、陈留,后被张超引荐,恰巧
吕布来投
张邈,宫劝邈结
吕布攻衮州,此时是
陈宫谋士的身份第一次在《三国演义》中展现,而攻略的对象为曹军之地——衮州。其实刚到陈留的
陈宫应该也不非常了解
张邈究竟是否为可得天下的明主,但他却直接劝
张邈攻衮州,其意图真的是在想帮
张邈谋天下?亦或其实是因为知道
曹操欲尽杀徐州百姓,而
陈宫心中不忍,才出此策略,一方面可令
曹操退出徐州,另一方面,又可得新主的信任?
尔后,
陈宫便一直辅佐
吕布,在很多人看来
吕布是骁勇之人,但却是典型的有勇无谋,因此在后面的几场战役中只要
吕布听从了
陈宫的谋略,便获得了胜利,从这里可以看出
陈宫确实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在战场上“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而
陈宫在与
曹操的对战中也算是将
曹操的性格分析的透彻了,了解
曹操会在何时使用什么计谋,因此
陈宫在促
吕布成业时是有大功劳的,那时的
吕布很多事情也肯听
陈宫之言,只可惜后来
吕布鲜少听从
陈宫的谏言,才拖累属下一起被操所缚。
在关于
陈宫后来一直辅佐
吕布一事,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
陈宫已经由一个忠义之士,变成了一个放弃国家利益、只图自身发展、摇摆不定、为虎作伥之人,但这里我却有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
陈宫是个很有责任的人,他完全的履行着“居其职,司其责”的原则,一开始弃官是因为执政之人已非
陈宫想效忠的人,而后几经辗转,跟随
吕布;虽然《三国演义》中的
吕布实在是个除了武力无什么可取之处的人,但当时的情况,
陈宫不另择明主,我觉得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我个人有少许猜测如下:俗语说“伴君如伴虎”,在君王属下做事是要伴着被杀的危险的,此时,选择一个心胸相对宽广的上司于自身是比较好的,
曹操虽然惜才,但他也是妒才之人,
陈宫已觉他不仁,肯定是不愿再跟随
曹操了;但对于
吕布,
陈宫自己也说布虽无谋,却不似操诡诈奸险,为
吕布谋略可尽其所能,因为
吕布即使不听
陈宫的策略也不会对
陈宫如何,而
曹操则不一定了……想想
杨修之死,自然是觉得辅
吕布要来得安心得多;那就又有疑问,为何
陈宫当时不去投
刘备呢?在《三国演义》里,作者其实是偏向蜀国的,所以在作品中
陈宫的做法对
刘备算是不仁不义了,一开始
刘备以徐州相让时,
陈宫说“强宾不压主”,后来又主张
吕布攻徐州,再到后来的连
袁术灭
刘备,看到这里,恐怕又有人要说,
陈宫果然已非忠义之人,当日
刘备给了
吕布安身之地,如今
陈宫却又纵布反噬恩主,自是有很多人对
陈宫不满了,但我也还是要提那句话“居其职,司其责”,
陈宫那时并不了解
刘备是否为仁义之人,而当时也没有机会了解,便遇到
刘备让徐州之事,即使当时
刘备是真有心让
吕布掌徐州,此事在
陈宫看来恐怕也觉得
刘备有疑人之意,才会说“请使君勿疑”一话吧,而后他当然得为自己所伺之主考虑,小沛本来也就不是久居之地,有机会将徐州攻下而获得治理权则更显得名正言顺,本来在天下姓未定之时,大家各伺一人,都是为统领大业发展,谁也不知道最后谁是可得天下的人,而如今他确实应该是尽其作为
吕布谋士的职责,从有利于
吕布的角度来考虑究竟该如何发展,而后
陈宫知晓
袁术欲结亲的本意为杀
刘备,他主张杀
刘备也不是没有他的道理,在
陈宫眼中
刘备可能本也有些虚伪,外加徐州一事可能对
刘备造成积怨,此人不灭对
吕布是一大威胁,所以这里并不是
陈宫看得不远,而是有些事尽自己的本职就必须那么做。也有人说
刘备太虚伪,所以
陈宫才不愿投他,具体史实我没有去研究,但仅作品中
陈宫的做法我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个人是比较欣赏他这么做的,
陈宫跟夏商周的
闻仲是一样的:效一主,尽其职。不过说起易主,我想起了
吕布屡次不听宫言,
陈宫当时意欲弃布而往,却又不忍,又怕被人嗤笑,这里的心情可真的是矛盾,而这里也看得出
陈宫还是在乎面子的人。
陈宫最后被俘,实在是
吕布听妻而不听
陈宫劝言的结果,说起来
陈宫也算得上是死于妇人手了,不过却也是死的有志气,
曹操欲留,
陈宫却就那么平然的赴死了。其实看到这里我是很感动的,可是这里的感慨我又无法很好的表达,只说其实是看到这里才真的觉得
陈宫是一个忠义的人才,才想过
陈宫在辅佐
吕布时矛盾的心情,才想到
陈宫是位尽职尽责的谋士了。
陈宫-历史评价荀攸:夫
陈宫有智迟。
《三国志·魏书》
《三国志
吕布传》: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壮烈,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接.及天下乱,始随太祖,后自疑,乃从
吕布,为布画策,布每从其计.下邳败,军士执布及宫,太祖皆见之,与语平生,故布有求活之言.太祖谓宫曰:"宫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余,今竟何如?"宫顾指布曰:"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擒也.''太祖笑曰:"今日之事当云何?"宫曰:"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太祖曰:"卿如是,奈卿老母何?"宫曰:"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存否,在明公也."太祖曰:"若卿妻子何?"宫曰:"宫闻将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太祖未复言.宫曰:"请出就戳,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于初.
陈宫-历史年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兖州辞史
刘岱亡,
陈宫谒操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返言以乡人:“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会
张邈与
陈宫叛迎
吕布,宫说邈曰:“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
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邈从之。郡县皆应。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布复从东缗与
陈宫将万馀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太祖军至彭城。
陈宫谓布:“宜逆击之,以逸击劳,无不克也。”布曰:“不如待其来攻,蹙著泗水中。”及太祖军攻之急,布于白门楼上谓军士曰:“卿曹无相困,我自首当明公。”
陈宫曰:“逆贼
曹操,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岂可得全也!”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
陈宫谓布曰:“曹公远来,势不能久。若将军以步骑出屯,为势於外,宫将馀众闭守於内,若向将军,宫引兵而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於外。不过旬日,军食必尽,击之可破。”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太祖堑围之三月,上下离心,其将
侯成、
宋宪、
魏续缚
陈宫,将其众降。下邳败,军士执布及宫,太祖皆见之,与语平生,故布有求活之言。太祖谓宫曰:“公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馀,今竟何如?”宫顾指布曰:“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太祖笑曰:“今日之事当云何?”宫曰:“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太祖曰:“卿如是,奈卿老母何?”宫曰:“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之存否,在明公也。”太祖曰:“若卿妻子何?”宫曰:“宫闻将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太祖未复言。宫曰:“请出就戮,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
荀攸:夫
陈宫有智迟。 《三国志·魏书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