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孙权:字、仲谋。读音为、sūn quán,英文翻译为,Bewley。外号有:碧眼儿、动物王、皮草男、大河一号。孙权——孙坚次子,于其兄孙策死后治理江东,是吴国初代皇帝。
孙权-简介东吴大帝·孙权(182-252)吴大帝
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卓越的政治家。汉族,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长沙太守
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
孙策平定江东,200年
孙策早逝,临死前对
孙权说“内事不决问
张昭,外事不决问
周瑜”。
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
孙权起兵西进,收复
甘宁,剿灭了
黄祖。同年,汉丞相
曹操南下,豫州牧
刘备大败,
曹操占领了荆州后给
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
黄盖为首,主和以
张昭为首。
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
孙权却有意与
曹操一战。此时,
鲁肃从江夏带来
刘备的军师
诸葛亮,表明
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
周瑜及时返回,说明
曹操的种种弊端,说明战有望获胜。
孙权果断决定,以
周瑜为东吴统帅,出兵三江口,与
曹操决战,
周瑜在赤壁火攻
曹操,以三万人大败八十万兵力。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
孙权为联合
刘备,将其妹
孙尚香嫁给
刘备。后又从
鲁肃之计,将荆州借给
刘备。后
刘备取蜀成功,
孙权让
刘备归还荆州,
刘备不从。
鲁肃随即单刀赴会后讨回了三郡。后
孙权出战合淝,被魏国大将
张辽击败。217年,魏吴大战于濡须口,双方均不能获胜。濡须口之战后,
孙权与
曹操和睦,并签定了魏吴秘密同盟,共伐
关羽。
219年,
关羽攻打樊城,
孙权任命
吕蒙取下荆州。
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
关羽。
关羽被带到建业后,
孙权将
关羽杀害,并将头颅送给
曹操。220年,
曹丕取代汉室。
孙权自立为吴王。221年,
刘备称帝,然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曰为
关羽报仇,实为争夺荆州。
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
陆逊为大都督,迎战
刘备。
陆逊在彝陵火攻大破
刘备。223年,
刘备病逝,
诸葛亮为了北伐,派
邓芝过江讲和。
孙权与蜀汉和睦,共伐曹魏。224年
曹丕大军攻打东吴。
孙权命大将
徐盛火攻大破
曹丕。226年,
曹丕重伤而病逝。不久
孙权亲自率军攻打江夏,却因太守
文聘的坚守而败。
229年,
孙权于武昌登基为皇帝,建国号大吴(今湖北鄂城),东吴王朝正式成立,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234年,
孙权响应了
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
满宠。
称帝后
孙权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对夷州(今台湾)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但同时,称帝后的的
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丞相
顾雍无故被杀,丞相
陆逊忧愤而卒。且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在立太子方面,
孙权也犯了很大的错误。太子
孙登夭折后,
孙权先是废了
孙和,又赐死
孙霸,最后立
孙亮为太子,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252年,
孙权病逝,终年71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在位24年。
孙权-基本介绍孙权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称帝于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卒于神凤元年(公元252年)。
孙坚次子,幼年跟随长兄
孙策平定江东,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长,代行奉义校尉。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初四,
孙策遇刺身亡,时年二十六岁。临死前对
孙权说:“内事不决问
张昭,外事不决问
周瑜”,又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权继位为讨逆将军,正式统治江东地区。
孙权建安十三年(208年),
孙权起兵西进,收服
甘宁,围剿灭了
黄祖。同年七月,汉丞相
曹操南下,豫州牧
刘备大败,
曹操占了荆襄后给
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
鲁肃为首,主和以
张昭为首。
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
孙权却有意一战。此时,
鲁肃从江夏带来
刘备军师
诸葛亮,表明
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
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投降
曹操的种种弊端,说明战有望获胜。
孙权果断决定,以
周瑜为主帅,出兵三江口,与
曹操决战,大破
曹操。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战后,
孙权为联合
刘备,将其妹孙夫人嫁给
刘备。后又从
鲁肃之计,将荆州借给
刘备。后
刘备取川成功,
孙权让
刘备归还荆州,
刘备不从。
鲁肃单刀会后讨回了三郡。后
孙权出战合淝,被
张辽击败。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魏吴大战于濡须口,双方均不能获胜。濡须口之战后,
孙权与
曹操和睦,并签定了魏吴秘密同盟,共伐
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关羽攻打樊城,
孙权任命
吕蒙取下荆州。
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临沮生擒了
关羽,
孙权将
关羽杀害,并将头颅送给
曹操,被封为南昌侯。延康元年(220年)十月,
曹丕代汉称帝,改元黄初。黄初二年(221年),
刘备称帝,然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曰为
关羽报仇,实为争夺荆州。
孙权果断任命40岁的将领
陆逊为大都督,迎战
刘备。
陆逊在彝陵用“火烧连营”之计大破
刘备。黄初三年(222年),
孙权自封为吴王,定都于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建元黄武(即黄初、章武合称)。黄武二年(223年),
刘备驾崩于白帝城,享年63岁。
诸葛亮为了北伐,派
邓芝过江讲和。
孙权与蜀汉联盟,共伐曹魏。黄武三年(224年),
曹丕大军攻打东吴。
孙权让
徐盛火攻破敌,将
曹丕烧成重伤。黄武五年(226年)五月,
曹丕驾崩,享年40岁。
孙权趁机率大军攻打江夏,因太守
文聘坚守而退。黄武八年(229年),
孙权自称吴国皇帝,改国号大吴,改元黄龙。东吴王朝正式成立,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嘉禾三年(234年),
孙权响应了
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败于扬州都督
满宠。称帝后
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等率大规模人航海,加强对夷洲(今台湾岛)、印度、东南亚等国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但同时,称帝后的的
孙权日益骄奢独断且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在立太子方面,
孙权也犯了很大的错误。太子
孙登于赤乌四年(241年)病逝,年仅33岁。赤乌十三年(250年)
孙权废了第二任太子、第三子
孙和,又赐死第四子鲁王
孙霸,最后立第七子(幼子)
孙亮为太子,
孙亮之母潘氏为皇后。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神风元年(252年)四月,
孙权驾崩,终年71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在位24年。统治中国南方地区53年,长达半个世纪。
孙权-家庭介绍孙权-生平介绍少年大志十五而立孙权是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字仲谋,父亲
孙坚曾被封为乌程侯、破虏将军,他的哥哥
孙策也被
曹操上奏封为讨逆将军和吴侯。
孙权在小时候便跟着父亲和哥哥转战各地,见过世面,而且他又很爱读书,历史、文学各方面都广泛涉猎,这使得
孙权初步具备了文韬武略。
孙权有着开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在父兄的军队中名望很高,在父亲战死后,有时还给哥哥出谋划策,让哥哥
孙策大为惊讶,没想到弟弟竟有如此过人的谋略。
孙策很高兴,在设宴招待宾客的时候,总是对弟弟
孙权说:“你看,现在眼前的文臣武将,以后都会成为你的属下,辅佐你成就大业的。”为了让弟弟早日成材,
孙策让他去做了一个县的县长,这时的
孙权只有十五岁。
临危受命稳固江东
孙权公元200年四月初四,
孙策死,临终时,
孙策将
孙权托付给了
张昭,然后又将印信交给了
孙权,对他说:“如果论率领江东将士征杀疆场,和天下豪杰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论知人善任,合力稳定江东,哥哥我又不如你了。现在大任已经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
孙策死的时候也很年轻,年仅二十六岁,
孙权也没有辜负哥哥的希望,在二十七岁时联合
刘备在赤壁大战中大败
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业。
龙图霸业纵横捭阖辅佐
孙权的大臣们中,除了
张昭和
周瑜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
鲁肃。他对于
孙权就好像
诸葛亮对与
刘备一样,他也曾经像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那样为
孙权分析过天下大势,名为榻上策:“现在的汉朝已经无法恢复元气了,但是
曹操也很难短期内将他清除。现在将军您最重要的是安定自己的后方,以便对抗
曹操。稳固自己的领地之后,再等待有利时机,四处征讨,最终将长江两岸广阔的领地据为己有。到那时便可以称帝号令天下了。这其实就是当年汉高祖曾经创立的功业。”
剿、抚山越人孙权听从了
鲁肃的谋略,开始稳固江东,适时地出击,扩充领地。首先他解决了山越人骚扰的问题。山越人是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百越就是古时候生活在现在江南和华南,以及西南的广西和云南的少数民族,现在的“越南”一名就是在百越之南的意思),为了逃避原来苛重的赋税,逃进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和社会,拒绝向
孙权政权交纳租税。开始,
孙权派兵镇压,但收效不大。为了集中兵力对外用兵,解除后顾之忧,
孙权调集重兵开始对付山越人。大将
吕范、
程普、
太史慈、
韩当、
周泰等领兵合围,逐渐将山越人的领袖抓获,其他山越人区别对待:强壮的青年人充实军队,老人、妇女统一管理,从事农业生产。
孙权集中兵力终于解决了山越人的问题,后方得以彻底稳固,这为他下一步对外用兵奠定了基础。
灭黄祖占夏口解决山越人之后,
孙权开始进攻割据在长江上游的江夏太守
黄祖。208年,
黄祖部将
甘宁因不受
黄祖赏识,而投奔
孙权。
孙权知人善任,待他如同旧臣,
甘宁于是提出划江而治,二分天下的战略目标。此时江东已大体稳固,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这一计划的提出更坚定了
孙权出兵的信心。
黄祖匆忙备战,他先将两艘大船横着排在江面上,船上有上千将士,准备用弓箭击退
孙权的战船。同时,又用大绳拴上巨石沉到江里,以此来固定大船。这样,两艘大船如同水上的城墙一样横断了长江。
孙权的江东水军并没有畏惧,将军
董袭率领敢死队,每人身上穿双层甲胄,猛冲到了
黄祖的大船边,
董袭用刀砍断了两根拴巨石的大绳。面对江东水军的强大攻势,
黄祖赶忙派将迎战,结果被杀。
黄祖只好败退,最后还是被追杀丧命。战胜了
黄祖后,
孙权将夏口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赤壁大战三分天下 在
孙权踌躇满志地想继续进兵荆州时,
曹操却领兵南下,在他之前进入荆州地界。
孙权联合
刘备共抗
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当时的荆州牧(即荆州的行政长官)
刘表刚病死,两个儿子
刘琦和
刘琮不合,
鲁肃建议
孙权派他去劝说他们与江东合作,同时尽力联合暂时寄居荆州的
刘备,共同抗击
曹操,然后再寻机夺取荆州,奠定帝王大业。以后
孙权的行动基本上是按照
鲁肃的计策施行的。
鲁肃在历尽艰辛见到
刘备之后,提出了联合抗曹的主张,这和
刘备、
诸葛亮的设想不谋而合。后来
曹操从江陵东进,形势危急,
诸葛亮急忙同
鲁肃一起去见
孙权,分析了
曹操兵力与江东和
刘备兵力的对比,以及
曹操长途征战的不利因素,加上水上作战江东占据上风。
孙权听了很兴奋,便召集大臣们共同商议,恰好这时
曹操送来了书信,说自己领兵八十万,要与江东决一雌雄。
曹操的恐吓使
张昭等文臣提出暂时投降
曹操。
孙权很不高兴,后来借口去厕所暂时躲出来,
鲁肃追上他又进行劝说,说别人投降都可以,惟独他
孙权不能,否则性命难保。
鲁肃又提议
孙权将
周瑜请来商议。
周瑜回来之后力主抗曹,这坚定了
孙权的信心。
刘备和江东终于联合起来做抗曹的准备。
周瑜领兵出击,在赤壁和
曹操的军队遭遇,
周瑜采纳了大将
黄盖的计策,用苦肉计取得
曹操的信任,说要投降
曹操。然后用十艘战船装满柴草、油脂,用火攻烧掉了
曹操大营。
曹操败走华容道,狼狈北撤,损兵折将,死伤过半。赤壁一战,
曹操大伤元气,三国鼎立局面基本上形成。这一年,
孙权仅仅二十七岁。《三国演义》中对
诸葛亮的作用有些夸大,对
周瑜的描写也比较多,但忽视了
孙权的作用,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毕竟有些出入。
草船借箭《三国演义》中,
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让人传为佳话。但是历史上的草船借箭是出自
孙权的。在赤壁打败
曹操之后,
周瑜逐步取得了江陵地区。
孙权又任命
步骘为交州(现在的广州一带)刺史,
步骘领兵南下,将东吴的势力扩展到了交州一带。
后来
曹操又南下和
孙权在长江两岸激战,地点就在现在南京附近,当时的南京叫建业,是江东的都城。原来的都城在京口,即现在江苏省的镇江,后来
孙权迁到了建业,并修筑了石头城。
在和
曹操激战的时候,
孙权亲自乘船观测敌情。
曹操手下大将以为是来挑战的,就想出击,
曹操则认为是
孙权来观察军情的,不准出击,只是增加了防备。
孙权观察完了,命令回本部大营,还命人奏乐助威。
曹操见
孙权竟有如此过人的胆略,江东的战船井然有序,很是惊叹:“以后生儿子就要生个像
孙权这样的,如果都像
刘表那样的儿子,连猪狗都不如。”
一次,
孙权又乘船到
曹操军营前来刺探军情,
曹操命令放箭阻止。
孙权所乘大船的一边因为满是羽箭,船开始倾斜,
孙权立即命令将船掉头,这样另一边也很快射满了箭,船又平衡了,
孙权这才下令回营。
沙场历险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
孙权趁
曹操在别处用兵大举进攻合肥,这次经历了一次凶险。合肥守将
张辽、
李典等都是勇将,虽然兵力对比悬殊,但挑选的敢死队却使
孙权无法取胜。
孙权围攻十多天见无法拿下合肥,便下令撤兵。
张辽在后边紧追不舍,
孙权撤到河边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
张辽事先拆掉了一丈多长,根本无法过河。最后还是大将谷利猛抽
孙权的马,使
马腾空一越过了断桥,化险为夷。
分割荆州孙权到后来,
孙权为了集中精力和
刘备争夺荆州,便和
曹操讲和了。
曹操见无法取胜,也顺水推舟表示同意。荆州原是为了联合
刘备抗曹暂时借给
刘备的,后来
孙权想和
刘备联合夺取巴蜀即现在四川一带,但
刘备想以后自己独占,拦截
孙权的军队不让通过。
刘备后来真的得到了益州,
孙权气愤不已。
孙权屡次索要荆州,
刘备都借口不还,使双方的矛盾激化。最后因为
曹操进军关中,威胁了
刘备后方,
刘备提出讲和,
孙权也因为兵力不足,结果双方商议将荆州地区分割,南郡、武陵和零陵由
刘备管辖,而长沙、江夏和桂阳划归江东。其实
孙权并不满足于此,他想以后借机再夺取整个荆州。
鲁肃也常劝说
孙权要和荆州的守将
关羽和好,以便共同抗曹。
孙权于是提出和
关羽结成儿女亲家,但
关羽却将求亲的
孙权使者大骂一顿,说自己的女儿绝不会嫁给
孙权那窝囊废一样的儿子。这使
孙权非常生气,于是下决心夺回全部荆州。
智胜关羽谋夺荆州开始,
孙权怕自己的军队无法打败
关羽的守军,一时没有什么良策。这时大将
吕蒙献出一计:“现在
关羽正在围攻襄樊,但他却在荆州也保留了重兵把守,没将军队全部调往襄樊,主要是为了防备我们偷袭。现在我先假装有病请假回都城休养,
关羽对此不会有怀疑的,因为他知道我平时就有病,回来时我再带走一部分军队迷惑他。这样,
关羽必然会放松荆州的警惕性,然后肯定会将大部分军队调往襄樊去的。那我们便可以在夜间偷偷进军,偷袭荆州必然成功,到那时荆州就会落入我们手中,
关羽也能斩杀。”
吕蒙和
孙权依照计策行事,等
吕蒙回来后,
孙权便派了一个无名的儒将
陆逊去接替
吕蒙的职位。这个
陆逊也并非等闲之辈,以后就是他火烧了替
关羽报仇、发兵来攻的
刘备八百里连营,最后使
刘备连病带气死在了白帝城。
陆逊到任之后,马上给
关羽写了一封信,信中极力地吹捧
关羽,说他神勇无敌,自己仰慕已久,请以后有机会多多指教。
关羽见信后便信以为真,放松了警惕,就像
吕蒙他们预料的那样,将荆州的兵力大部分都调到襄樊助攻去了。
孙权得到信息之后马上发兵,他让
吕蒙为先锋沿江前进,趁黑夜俘虏了江边的守军,然后向荆州其他地区进军,到了南郡时守城的
糜芳很吃惊,没想到江东的军队会来。因为原来就和骄横的
关羽有矛盾,加上兵力无法守城,
糜芳便开城门投降了。
吕蒙对
关羽部下很照顾,没有妄加杀戮。
彝陵之战力挽狂澜关羽知道南郡失守后,连忙撤兵南下,然后派使者到南郡探听消息。
吕蒙热情迎接,盛情款待使者,还让他和
关羽将领的家属们见面。
吕蒙这一手软的措施非常奏效:使者回去后,将领们听说自己的家属照顾得比原来还好,便没有了收复南郡的士气了。
关羽见将士们毫无斗志,只好到麦城(即现在湖北当阳东南)固守,
孙权派人去劝降,
关羽假装投降,将旗帜和假人树立在城墙上,自己趁夜突围。将士们都各自逃命去了,跟随他仅有十几个亲信。
孙权最后还是将
关羽父子抓获,开始不想杀
关羽,但众人一致劝说,最后将
关羽父子斩首,荆州到此全部夺回。后来人们便用“过五关、斩六将”来形容成就,而用“败走麦城”形容一个人的失败和挫折。(“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为虚构)
在
孙权收回荆州的第二年
曹操病死,次子
曹丕建立了魏朝。
孙权为了防备
刘备报仇夺取荆州,便和魏朝讲和,还派使者代表他前去祝贺。
公元222年,
孙权被封为吴王,定都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
曹丕为了增强对江东的遥控,要求
孙权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魏国都城做人质。
孙权始终不肯,总是找借口推辞,最后
曹丕以此为借口,说
孙权心不诚,于是发兵攻打江东。
孙权为了对抗
曹丕,又派人向
刘备请求和好,
刘备此时也无法收回荆州,为了集中力量治理好后方,也同意了。
江东和魏国断交,和
刘备重新修好,这使
曹丕很是恼火,亲自率领军队讨伐东吴。
孙权采纳了
徐盛的计策,一夜之间在长江南岸用木桩和芦苇造了无数的假城楼,连绵数百里远。第二天,
曹丕以为江东早有防备,只得丧气地退兵而去。
黄武八年(公元229年),
孙权趁魏明帝年轻(时年26岁)、吴国与蜀汉关系较好的时机,称帝建立了吴朝,改元黄龙。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三国时期的吴国大帝
孙权。
晚年昏庸滥杀无辜
孙权到了晚年,
孙权却像很多的皇帝一样昏庸起来,这也许和年龄有很大的关系,如隋文帝杨坚也是如此,到了晚年破坏法制,结果在隋炀帝的继续“努力”下隋朝终于灭亡了。
孙权在晚年上了
公孙渊的一当:当时割据辽东的
公孙渊派来使者向
孙权称臣,这时的
孙权还没有正式称帝建立吴国,但是大臣们已经有人开始劝进,让他做皇帝了。
公孙渊的称臣让
孙权非常高兴,打算派使者去封
公孙渊为燕王,还要派将领率兵一万一同前去,文武大臣都极力劝止,说这是
公孙渊背叛魏国之后受到了魏国压力,想利用江东来对抗魏国。根本不用这么兴师动众,只派个使者去就行了。
孙权不听,还是派了使者和将领前去。
张昭见
孙权如此刚愎自用,一气之下装病在家。
孙权也很生气,让人弄来土将
张昭家的门堵住,
张昭更干脆,让家人从里边也用土堵住,自己也不出门了。
孙权比其他时期的一些皇帝毕竟还是宽厚了许多,和大臣斗气也很有风度,不是任意杀戮,而是采用堵家门的方式来泄愤,一来出了气,二来也不会影响到大局。
孙权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喝醉了酒,生了气,要杀一个大臣,因为别人劝说而没有杀成。等第二天大臣们说起此事,他竟什么也不记得了。
孙权非常懊悔,特别下了一道命令:以后他醉酒之后如果再要杀人,一律不准杀。
这次,
孙权果然上了
公孙渊的当,
公孙渊杀了
孙权派去的使者,又归降了曹魏一方,
孙权大怒:“我活了六十岁,还没有被这样的人所骗,要不杀掉这个鼠辈,我还有什么脸面在皇帝位置上坐着!我一定要亲自去杀了这个小人,以解我心头之恨。”在大家的苦苦劝说下,
孙权终于没有发动这次没有结果的战争。
自古老年皇帝的猜忌心理比一般的人要重得多,
孙权也没能逃脱这个规律。他为了监视文武大臣,专门设置了两个官职:校事和察战。这使很多的大臣无辜受到陷害,但
孙权却还大加重用这些校事官。
孙权晚年的这些错误也大大地伤了大臣们的心。
公元251年的冬天,阴历十一月,
孙权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十二月,
孙权知道自己时间不长了,急忙将大将军
诸葛恪召回来委托后事。第二年的四月,
孙权病逝,终年七十一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所以后来便称他为东吴大帝
孙权。
孙权-大事记孙权-领导风格和三国时代的其他第一代君主一样,
孙权也很会用人,并且在纳谏方面作的更好,还会认真听取反面意见。同时也很有战略眼光。《三国志》记载吴国大臣对
孙权的评价:“提
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
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
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
曹丕),是其略也”,虽然难免溢美之辞,但概括的还算全面。
孙权接掌领导权之初,“以兄事瑜”,对
周瑜信任重用。
周瑜死后,对
鲁肃、
吕蒙、
陆逊等将领都信任重用。《三国志》记载
孙权曾经说过: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故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但是
孙权在立国称帝以后,采取保守的态度,妄想凭借长江天险,与魏、蜀长久分治,对蜀国不断的北伐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三国志》记载
孙策生前曾评论
孙权的思想本质:“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最后他的保守政策导致北方的魏、晋可以逐个击破,先灭蜀后灭吴。
孙权-开发江南在开展军事、外交活动和扩大地盘的同时,
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大约在建安七八年个即开始推行屯田。东吴屯田分军屯和民屯,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屯田都尉等职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须种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区分布很广,屯田的军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数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则有男女数万口。东吴屯田的规模可观,且多用牛耕,耕作技术也较先进。
孙权黄武五年(公元226年),
陆逊以所在少谷,上表请令诸将增广农田一拓开屯田只
孙权回报说:“甚善,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
孙权同意扩大屯田面积,并将驾车的牛改作耕牛,亲自耕田,鼓励将吏屯垦。
孙权也注意兴修水利,他于黄龙二年(公元230年)筑东兴堤,以遏巢湖水,又于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作堂邑涂塘(即今江苏六合县互梁堰),此外,还开凿了几条运河,这些运河既是内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
孙权多次宽赋息调,夺取荆州后,“尽除荆州民租税”,并下令诸将要居安思危,加强武备,崇尚节俭,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下令说:“军兴日久上民离农畔,父子夫妇只不能相恤,孤甚愍之人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其后,于黄龙三年(公元231年)正月下诏:“兵久不辍,民困于役,岁或不登。”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并不要再征租赋,又于赤乌三年(公元240年)正月下令禁止“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以保证春耕正常进行。
孙权-经略认识孙权为扩大势力,曾于黄龙二年(公元230年),遣将军卫温、
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吴军势力达到了夷州(即台湾岛),揭开了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历史序幕,
孙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以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
对台湾的经略和认识赤壁之战示意图根据可靠记载,到了三国时代,台湾明确称为夷洲。三国时的吴国立国于江南,领域包有会稽及东南滨海地带,和海外的关系极为密切,造船事业与海上交通的发达都超过了前代,所以孙吴政权对于海上经营颇为注意。据《三国志·吴志》
孙权传记载,黄龙二年(230年)春正月,
孙权派遣将军卫温、
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渡海去求夷洲及洲。由于洲绝远,没法到达,只到了夷洲,并俘数千人而还。此役是大陆王朝开始经略台湾的一件大事。又《三国志·吴志》
全琮传记载,此役历时“经年”,士卒多染疾病,死者十有八九。由于上万甲士到达夷洲,而且停留将及一年,自然增加了吴人对夷洲的知识。
夷洲所以能确定为台湾,有赖于吴国丹阳太守
沈莹所作《临海水士志》(见《太平御览》卷780所引)关于夷洲的记述。《临海水土志》记载说:“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吴国临海郡的地域,大约北起今浙江宁海、天台,南迄福建闽江入海口以北沿海一带,所谓夷洲“去郡二千里”,这与台湾的方位正相符合。至于夷洲的气候、地形、山夷等,也皆与台湾相同。《临海水土志》又记述夷洲物产及山夷居住、饮食、嫁娶、穿耳、凿齿、猎首等习俗,所述情形都可以在明清时人关于台湾的著述里找到对证。只是《临海水土志》说到山顶有越王射的之白石,在明清时代的台湾已无迹可寻,大概是由于时代久远不存了。又说到山夷处于石器时代,使用青石做成的箭头、刀斧等,这种情形在明清时代的台湾也不见了,这是由于台湾番族已脱离了石器时代。
沈莹于吴主
孙皓在位期间(164—280年)撰成《临海水土志》,记载夷洲具体翔实,有如亲历目睹,学者们推测
沈莹可能参与黄龙二年夷洲之役,至少也应是接触过夷洲之役归来将士。由于《临海水土志》所提供的记述,绝大多数学者都以为夷洲确是台湾,今日已成为定论。
孙权-经略辽东的意义孙权通辽东一事,历来为史家所诟病。裴松之认为“此役也,非惟暗塞,实为无道”,表现了
孙权的“愎谏”和“昏虐”。后世学者也往往以“刚愎自用”评论此事。近年来肯定
孙权历史功绩的文章多起来了,但对于此事亦多避而不论。但是,如欲更全面地评价
孙权,这桩历史公案似不能回避。
孙权对辽东的经略,使当时东吴政权蒙受到一些损失,付出了代价,正如其通夷洲、亶洲时也曾蒙受损失一样,但是,它对于历史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是开辟了江左直通东北地区的海上交通。在孙吴以前,北部沿海的航线已经分段开通,先秦秦汉时期已先后开通了由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的航道,由江浙沿海至山东半岛的航道。但是,由于东汉时期江左地区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还没有形成强大的政治中心和大都会,因此这条航道的来往并不频繁,而且还没有开通从江左直达辽东半岛的航路。孙吴立国江左后,这里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以建业为代表的大都会,因此有了进一步开通北部航海运输的需求。
孙权频繁通使辽东,使江左与辽东地区的直通航线得以开通。这条航道,如胡三省所说:“自建康出大江至于海,转料角至登州大洋;东北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淤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通鉴》卷96)。具体来说这条航线是:从建康(今南京)沿长江东下,在长江口北端海门附近之料角转向北行驶,傍黄海海岸北行,绕过山东半岛东端的成山角,再进入登州大洋,即威海、烟台北部海域,再沿庙岛列岛北上,经大谢岛(即长岛)、乌湖岛、(即北城隍岛)等,渡渤海海峡到达辽东半岛南端的都里镇。都里镇即马石津,亦即三国时期的沓津(或称沓、沓渚),即今辽宁旅顺附近。沓津在三国时期已发展为孙吴与辽东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孙吴出使辽东的船队即停泊于此,在这里进行互市。再由此处上岸由陆路至
公孙渊首府襄平(今辽宁朝阳)。
这条海道的开通,大大便利了江左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通,史称“吴虽在远,水道通利,举帆便至,无所隔限”(《魏志·
公孙度传》注引《魏书》)。此后,历东晋南朝,这条航道便日益繁忙起来,成为六朝时期江左地区与东北地区交通的重要线路。出现了“乘舶泛海,使驿常通”(《南齐书·东夷高句丽传》)的情景。有了这条海道,东晋南朝时期,得以越过北方的胡族政权,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和朝鲜半岛诸国建立了交往,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第二,
孙权对辽东的经略,加速了江左与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通过这种交往,
孙权除了从东北地区得到马匹以外,双方又各以“方土所出”进行互市。
孙权“比年已来,复远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货物,诳诱边民。边民无知,与之交关”。“浮舟百艘,沈滞津岸,贸迂有无”(《魏志·
公孙度传》注引《魏略》)。双方还互赠特产,辽东方面向
孙权“献貂马”(《吴志·
孙权传》)。
孙权也以“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公孙)渊”(同上)。高句丽也曾向
孙权“贡貂皮千枚,鸡皮十具”,
孙权则向高句丽“赐衣物珍宝”(《吴志·
孙权传》注引《吴书》)。这种交往,对于两地的物产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意义,晋人孙楚在遗
孙皓书中说:“昔公
孙氏承藉父兄,世居东裔……不供职贡,内傲帝命,外通南国,乘桴沧海,交酬货贿,葛越布于朔土,貂
马延于吴会”(《晋书·孙楚传》)。江左以纺织品为代表的物产文化传到了东北,东北以貂马为代表的物产文化传到了江南。这对于加快两地人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后来,江左的蚕桑也是通过这条海道传至辽东地区的。“先是,辽川无桑,及(慕容)廆通于晋,求种江南,平州之桑,悉由吴来”(《太平御览》卷955引《十六国春秋》)。
孙权对辽东的经略,与其浮海求夷洲一样,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其历史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孙权-陵墓介绍孙权墓明孝陵前有座土丘,原名孙陵岗,是三国时吴大帝
孙权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孙陵岗还葬有
孙权的夫人步氏和后妻潘氏,宣明太子
孙登也葬在孙陵附近。
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时,主持建陵工程的中军都督府金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议把
孙权墓移开,朱元璋说:“
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给我看门吧!”这样在建孝陵时,仅将
孙权陵前的石
麒麟迁往别处,孙陵仍在原地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如今的
孙权墓遗址在明孝陵的梅花岗内。仅存一个
石碑,一座石桥,一个注释牌,一座石像,从明孝陵任何一个入口到
孙权墓遗址都需要20、30分钟左右。坐游览车几分钟便可。
孙权-历史遗迹据《三国志》记载,东吴大皇帝
孙权死后葬于蒋陵。
孙权因避祖父孙钟名讳,而把钟山改名蒋山,
孙权陵因在蒋山而称作蒋陵。唐代《建康实录》中说,蒋陵在“钟山之阳”,北宋《祥符江宁图经》中说“在钟山南麓”。神风元年(公元252年),
孙权死后葬于钟山南麓的高岗上,葬处得名“孙陵岗”,后人又称“吴皇坟”,而这也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时,主持建陵工程的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议把
孙权墓移开,朱元璋说:“
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给我看门吧!”。“孙陵岗”上还葬有
孙权的夫人步氏、潘氏以及宣明太子
孙登等人。上世纪40年代,因岗上多梅花,故将孙陵岗改名为梅花山。
孙权-历史评价三国志陈寿:“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刘备: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山阳公载记》
曹操:生子当如
孙仲谋。《吴历》
裴松之:①
孙权横废无罪之子,为兆乱。②权愎谏违众,信渊意了,非有攻伐之规,重衤复之虑。宣达锡命,乃用万人,是何不爱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闇塞,实为无道。《三国志注》
诸葛亮:①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②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三国志•蜀书•
诸葛亮传》
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
孙策传》
周瑜:将军以
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三国志•吴书•
周瑜传》
鲁肃:①将军
神武命世。②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三国志•吴书•
鲁肃传》
陆逊:陛下以
神武之姿,诞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三国志•吴书•
陆逊传》
张辽: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三国志•魏书•
张辽传》
程昱:权有谋。——《三国志•魏书•
程昱传》
刘晔:权有雄才。——《三国志•魏书•
刘晔传》
贾诩:东吴
孙权,能识虚实。——《三国志•魏书•
贾诩传》
邓芝:大王命世之英。——《三国志•蜀书•
邓芝传》
赵咨: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纳
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
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
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冯熙:吴王体量聪明,善于任使。赋政施役,每事必咨。教养宾旅,亲贤爱士。赏不择怨仇,而罚必加有罪。臣下皆感恩怀德,惟忠与义。带甲百万,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也。——《吴书》
刘基:大王以能容贤蓄众,故海内望风。——《三国志•吴书•
虞翻传》
刘琬:吾观
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陆机:吴桓
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聪明睿达,懿度深远矣。其求贤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尽盛德之容,亲仁罄丹府之爱。拔
吕蒙於戎行,识潘濬于系虏。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执鞭鞠躬,以重陆公之威;悉委武卫,以济
周瑜之师。卑宫菲食,以丰功臣之赏;披怀虚己,以纳谟士之算。故
鲁肃一面而自讬,
士燮蒙险而效命。高张公之德而省游田之娱,贤诸葛之言而割情欲之欢,感陆公之规而除刑政之烦,奇刘基之议而作三爵之誓,屏气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损甘以育
凌统之孤,登坛慷慨归
鲁肃之功,削投恶言信子瑜之节。是以忠臣竞尽其谋,志士咸得肆力,洪规远略,固不厌夫区区者也。故百官苟合,庶务未遑。——《辩亡论》
孙盛:①盛闻国将兴,听於民;国将亡,听於神。权年老志衰,谗臣在侧,废适立庶,以妾为妻,可谓多凉德矣。而伪设符命,求福妖邪,将亡之兆,不亦显乎!②观
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
周泰之夷,殉
陈武之妾,请
吕蒙之命,育
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虽令德无闻,仁泽(内)著,而能屈强荆吴,僭拟年岁者,抑有由也。然霸王之道,期於大者远者,是以先王建德义之基,恢信顺之宇,制经略之纲,明贵贱之序,易简而其亲可久,体全而其功可大,岂委璅近务,邀利於当年哉?语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其是之谓乎!——《三国志注》
虞溥: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江表传》
徐夤:一主参差六十年,父兄犹庆授
孙权。不迎
曹操真长策,终谢
张昭见硕贤。建业龙盘虽可贵,武昌鱼味亦何偏。秦嬴谩作东游计,紫气黄旗岂偶然。——《徐夤诗集•吴》
苏轼:①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②
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帝论》
苏辙:任人莫难于托国。汉武帝因文、景富庶之后,虐用其民,厚自奉养,征伐四夷,几丧天下。逮其晚岁,托国于霍光。光知用兵之害,罢均输榷酤,与民休息,而天下复安。凡武帝之所以得称贤君者,惟用霍光故也。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举国而付之诸葛孔明。孔明又发
李严、
杨仪,援
蒋琬、
费祎而授之。虽后主之不明,而守国三十余年,君臣相安,蜀人免于涂炭之患,过于魏、吴远甚。吴大帝方其属任贤将,抗衡中原,曹公惮之。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喜
诸葛恪之劲悍,越众而付以后事。闼其用兵劳民之后,继起大役,兵折于外,既归而不能自克,将复肆志于僚友。恪既以丧其躯,而
孙氏因之三世绝统,吴、越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国随以亡。彼以进取之资用进取之臣,以徼一时之功可耳,至于托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属之斯人,其势必至是哉。——《栾城后集•
孙仲谋》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胡三省:当方面者,当如
吕岱;委人以方面者,当如
孙权。——《资治通鉴注》
罗贯中: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三国演义》
王夫之:于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谋远矣。
王夫之:于子瑜也、
陆逊也、
顾雍也、
张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于公,而信之也笃,岂不贤哉?——《读通鉴论》
赵翼:①至
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②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使操当此,早挟一「宁我负人,勿人负我」之见,而老羞成怒矣!此
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廿二史札记》
何焯:老悖昏惑,吴亡不待皓而决。——《义门读书记》
李慈铭:三国时,魏既屡兴大狱,吴
孙皓之残刑以逞,所诛名臣,如贺邵、王蕃、
楼玄等尤多。少帝之诛
诸葛恪、
滕胤,皆逆臣专制,又当别论。惟大帝号称贤主,而太子和被废之际,群臣以直谏受诛者,如
吾粲、
朱据、
张休、屈晃、
张纯等十数人,被流者
顾谭、顾承、姚信等又数人,而陈正、陈象至加族诛,吁,何其酷哉!自是宫闱之衅,未有至此者也。——《越缦堂读书笔记》
李宗吾:他和
刘备同盟,并且是郎舅之亲,忽然夺取荆州,把
关羽杀了,心之黑,仿佛
曹操,无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请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
曹操稍逊一点;他与
曹操比肩称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驾下称臣,脸皮之厚,仿佛
刘备,无奈厚不到底,跟著与魏绝交,其厚的程度也比
刘备稍逊一点。他虽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备,却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是一个英雄。——《厚黑学》
毛泽东:①
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②当今惜无
孙仲谋。——《毛泽东读古书实录》
孙权-传说故事碧眼紫髯,黄龙下凡传说
孙坚在讨伐
董卓时,於洛阳的一间茅厕,出现一道紫色气,便发现了
孙权与传国玉玺,据称之所以
孙权会被丢弃在厕所里,是因为大家都认为
孙权的蓝眼珠、紫头发,是个不祥之兆,但
孙坚与
孙策不相信,便将
孙权带回家抚养长大,结果後来
孙坚和
孙策双双战死,大臣们因此非常地恐慌,纷纷计划离开吴国,也因此东吴变成了东无,也就是「无人才之国」,但
周瑜独不离,反倒继续协助
孙权,後来大臣们回返,而
孙权也从此不再带来灾祸。另一传说是
孙权之母吴氏夜梦红日东升,黄龙入体,不久生下
孙权。
孙权长得奇特,蓝眼睛,紫头发,人们说有富贵之象。《江表传》记载,
孙权生来方颐大口,目光炯炯有神。
孙权出生时,
孙坚见他的容貌非常高兴,认为此子将来必有富贵前程。
《搜神记》:吴夫人怀
孙策时,梦见月亮飞入怀中,怀
孙权时又梦见太阳入怀。
孙坚听过夫人的说法后,喜不自胜的断言“日月乃阴阳的精华,是极为富贵的象征”。
好酒为乐,广纳忠言
历史遗迹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
孙权(吴晓东饰)
孙权非常喜欢喝酒,酒喝多了,往往会耽误大事。不过,他有个特点,能虚心听取别人劝说,改正错误。这里介绍他能听讽纳谏的两则小故事。
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就大摆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亲自起身,向大臣们行酒。走到骑都尉
虞翻面前,
虞翻假装喝醉,伏在地上。等到
孙权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
孙权大怒,手持利剑要杀他。当时在座的大臣都吓得不敢上前劝阻,只有大司农刘基上前抱住了
孙权,不让他去杀
虞翻,并劝说:大王在饮酒之后,杀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当的。即使
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谁知道呢?正是因为大王能广招人才,容纳贤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风而至,现在一下子废弃了自己的好名声,这样做值吗?
孙权说:
曹操尚且杀掉
孔融,我为何不能杀
虞翻呢?刘基说:
曹操轻易害死贤人,天下人都反对他。而大王施行仁义,与尧舜这样的贤君相比,怎么可以与
曹操相提并论呢?
孙权听了刘基的一番话后,怒气慢慢地消退。
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
孙权对手下人说: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
又有一次,
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洒席上的大臣,并对大家说:今天饮酒,一定要醉倒在这里不可。当时,任辅吴将军的
张昭,板起脸孔,一言不发地离开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内。
孙权派人叫他回去,说:今天只不过是共同饮酒,取乐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
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
孙权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胆略超群,乘马射虎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公元218年10月),
孙权亲自骑着马去庱亭这个地方射虎,他所骑乘的马被
老虎抓伤,
孙权把双戟(古代兵器)投向
老虎,
老虎却停了下来,
孙权用戈(古代兵器)攻击
老虎,才把
老虎抓获了。
孙权每次打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
张昭变色而前曰:“你用什么抵挡它?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一旦有所危险,恐天下耻笑?”
孙权谢
张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于是做射虎车,间不置盖,一人驾驶,自己在里面射之。时有脱群之兽,犯其车,而权每手击之以为乐。昭虽苦谏,
孙权常笑而不答。